
栖止;居留。《詩·小雅·緜蠻》“緜蠻黃鳥,止於丘阿” 漢 鄭玄 箋:“止,謂飛行所止託也。興者,小鳥知止於丘之曲阿靜安之處而託息焉,喻小臣擇卿大夫有仁厚之德者而依屬焉。” 晉 王該 《日燭》:“彼無本标,我有始終,假步炯電之末,託息石飇之中。”
"讬息"(亦寫作“托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形和典籍運用中解析,核心意義為寄托形骸,安身立命。具體釋義如下:
合義:“讬息”即将生命或身體寄托于某處,強調在特定環境中安身或暫居。
暫居之所
如《後漢書·逸民傳》載隱士“讬息山林”,指隱居山林以安身。此用法強調借自然環境容身,脫離世俗紛擾。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0卷,第108頁。
精神依托
在哲學語境中,“讬息”可指心靈歸宿。如王陽明《傳習錄》論“心讬息于良知”,喻将精神安頓于道德本體。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第532頁。
該詞屬文言遺存,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例如:
“亂世中,士人常讬息書齋,以求心靜。”
此處“讬息”暗含借文化空間尋求庇護 的隱喻。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辭書,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讬息”是一個由“讬(tuō)”和“息(xī)”組合而成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若需了解其故事起源或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進一步查證。
白穰拜書把門傍薄贲獲補牢沖冠眦裂村園頂撞方底圓蓋飛堶佛牙該切幹惹鬼謀國俗黃襖皇天後土畫屏春混融箭滴将助膠緻蒺藜骨朵九靈疴禍科賣苦思冥想臉帕療貧滿面春風沒巧不成話内纖牛油歐陽予倩頖國千金不換錢引親比親支劬勚日遊神三箓騷筆山陽笛詩澀事衷十字路戍台四庫全書鎖鑐天象儀通衢廣陌投石下井頹節蚊子樹仙木蕭規曹隨宵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