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栖止;居留。《詩·小雅·緜蠻》“緜蠻黃鳥,止於丘阿” 漢 鄭玄 箋:“止,謂飛行所止託也。興者,小鳥知止於丘之曲阿靜安之處而託息焉,喻小臣擇卿大夫有仁厚之德者而依屬焉。” 晉 王該 《日燭》:“彼無本标,我有始終,假步炯電之末,託息石飇之中。”
“讬息”是一個由“讬(tuō)”和“息(xī)”組合而成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若需了解其故事起源或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進一步查證。
讬息(tuō x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放下、休息、放松身心。它由“讠”作為左部首,表示與口有關的事物,“兀”作為右部首,表示與腳步有關的事物。字形上,“讠”可以看作是兩個“言”的組合,代表着語言和交流;“兀”是一個象形字,代表着人的腳步。
讬息的總筆畫數為10。
讬息最早可以追溯到《爾雅》這本古代的辭書中。它的繁體字為「託息」。
在古代,讬息的寫法并不完全與現在一樣。它經曆了一些變化,包括在字形結構上的改變。根據史書記載,古時候讬息的寫法可以是「託晞」或者「託暇」。
1. 經過一天的勞累,她在家中讬息了一會兒。
2. 他到海邊度假,希望能夠讬息心情。
3. 孩子們在操場上盡情嬉戲,享受着他們的讬息時光。
1. 組詞:休息、放松、歇息。
2. 近義詞:安息、停歇、舒緩。
3. 反義詞:勞累、奔波、忙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