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诎辱的意思、诎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诎辱的解釋

委屈和恥辱。《漢書·蕭望之傳》:“ 弘恭 、 石顯 等知 望之 素高節,不詘辱。” 宋 尹洙 《故朝奉郎司封員外郎直史館張公墓志銘》:“吾觀人之情,莫不以顯榮為通,詘辱為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诎辱(qū rǔ)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诎”與“辱”二字合成,其核心含義指因受壓制、逼迫而遭受屈辱,強調外在壓力導緻的尊嚴受損狀态。以下是詳細釋義及來源依據:


一、單字本義溯源

  1. 诎(qū)

    《說文解字》釋為“诘诎也”,本義指言語或行為上的屈曲、屈服。如《禮記·樂記》鄭玄注:“诎,謂抑止也。”引申為被迫退讓、折服。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言部》。

  2. 辱(rǔ)

    《說文》解作“恥也”,本指尊嚴受侵害而産生的羞恥感。《廣雅·釋诂四》進一步明确:“辱,污也。”強調人格受玷污。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辰部》;張揖《廣雅》。


二、複合詞“诎辱”的釋義

“诎辱”屬同義複合結構,具體包含兩層内涵:

  1. 被迫屈服而蒙羞

    指因外力壓迫(如威逼、脅迫)導緻尊嚴喪失,行為或意志被迫屈從。

    例:《荀子·勸學》“诎五指而頓之”楊倞注:“诎,屈也”,此處引申為強力下的屈從。

    來源:王先謙《荀子集解》引楊倞注。

  2. 處境困頓遭受輕賤

    形容因地位卑微、境遇落魄而被人輕視侮辱的狀态,常見于史書對失勢者的描述。

    例:《史記·刺客列傳》載田光語:“長者詘辱于市井”,指賢者淪落市井受辱。

    來源:司馬遷《史記》。


三、古籍經典用例


四、權威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綜合諸家注解,定義為:

诎辱:受壓制而蒙受恥辱。

引證:《韓非子·亡徵》“诎辱大臣”句,指權臣脅迫君主緻國政受辱。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結論

“诎辱”作為古漢語專詞,凝結了被迫屈從與尊嚴受損的雙重語義,多見于描述政治壓迫、人際傾軋中的屈辱境遇。其釋義根植于字源演變與經典文獻用例,具有明确的語義邏輯與曆史語境支撐。

網絡擴展解釋

“诎辱”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文獻或特定語境中。以下是綜合解釋:

1. 基本釋義
讀音為qū rǔ,意為委屈和恥辱,常用來形容因遭受不公或壓迫而産生的屈辱感。例如《漢書·蕭望之傳》中提到:“弘恭、石顯等知望之素高節,不詘辱”,體現人物堅守氣節、不願屈服的态度。

2. 出處與用法

3. 近義與關聯詞

提示:該詞現代口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古文研究或文學創作。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漢語詞彙的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鼇鼻幫硬班台班謝飽嗅鯿魚舟撥獺蟬翼羅逞賽揣占出班儲铉當駕奪柄紡錠風席各得其所供招固宮海紅毫不介意痕沫化産穢濁奸朋教服蛟宮叫讙校勘學郊畦九形譏問嗑牙嘹嘴老哥哥量揆林垧厲世磨鈍龍瓶輪轓律科賣油翁撚支皮影戲乾乾翼翼啓複青夫群起攻擊曬犢鼻上祭沈湘收孥燧人氏同等學曆投分刓鈍萬民晚饷嗚乎賢舊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