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小型妝具。常多重套裝,頂蓋與盝體相連,呈方形,蓋頂四周下斜。多用作藏香器或盛放玺印、珠寶。 唐 李德裕 《奏銀妝具狀》:“去年二月中,奉宣令進盝子,計用銀九千四百餘兩。”《舊唐書·李德裕傳》:“ 昭愍皇帝 童年纘曆,頗事奢靡,即位之年七月,詔 浙西 造銀盝子妝具二十事進内。” 宋 吳自牧 《夢粱錄·五月》:“五日重午節,又曰‘浴蘭令節’,内司意思局以紅紗彩金盝子,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師馭虎像于中,四周以五色染菖蒲懸圍于左右。”
“盝子”是古代一種小型妝具,主要用于存放貴重物品或香料,具有獨特的設計和文化意義。以下是具體解釋:
定義與用途
盝子是一種多用于收納玺印、珠寶、香料等物的小型容器,常見于古代貴族或文人生活中。其功能類似現代的首飾盒或香盒。
結構與特點
文學例證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宿杜曲花下》中寫道:“藍輿為卧舍,漆盝是行廚”,側面反映了盝子作為便攜式儲物器具的用途。
曆史關聯
盝子與“簏”(竹箱)存在關聯,可能因材質演變(如漆器、木器)分化出更精巧的形态,成為身份象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字形演變或古籍中的具體記載,可參考文字學相關典籍或考古資料。
《盝子》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以下意思:
1. 指未經登記、注冊的民間組織或企業。
2. 指非正式、非正規的團體或機構。
《盝子》的拆分部首為⺺(疒)和子(子),共有12個筆畫。
《盝子》的來源比較複雜,主要根源于古代漢字的演變。具體詞源尚無定論。
《盝子》的繁體形式為「欄子」。
古時候《盝子》一詞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相同。
1. 這家企業是一家盝子企業,經營範圍相對較窄。
2. 我們的研究團隊是一個盝子團隊,沒有正式的研究機構背景。
相關的組詞有盝子企業、盝子團體、盝子組織等。
近義詞有非正規、非注冊、民間等。
反義詞有正規、注冊、官方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