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低垂,腳趔趄。形容醉酒的樣子。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席上正諠譁,不覺玉人低趄。” 元 關漢卿 《單刀會》第二折:“他若是玉山低趄,你安排着走。”
“低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醉酒後身體不穩的狀态,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詞義
指“頭低垂,腳趔趄”,形容人醉酒後頭部下垂、腳步搖晃的形态。例如:
2. 用法特點
該詞屬于古白話文中的文學化表達,常見于元曲、雜劇等作品,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核心是通過動作細節刻畫醉酒狀态,具有畫面感和含蓄的文學性。
建議參考:若需深入研究,可查閱《西廂記諸宮調》《單刀會》原文或古代漢語詞典,進一步體會其語境運用。
低趄是一個漢字詞彙,由“低”和“趄”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行走時身體向前傾斜的樣子,形容行走姿勢低沉、邁步艱難的樣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低”字的部首是“人”,總共有三筆。
“趄”字的部首是“足”,總共有六筆。
來源:
“低趄”一詞最早出自《楚辭·離騷》:“積韋岩穴,璀燦其趾,熙假症止。”作者屈原用“低趄”來描寫身受排擠流亡的狀況,形容他行走的困苦和悲慘。
繁體:
《低趄》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任何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中,低趄的寫法稍有不同。當時的“低”字寫作“低陟”,“趄”字寫作“趍”或“趨”。這些寫法都強調了行走低沉的姿态。
例句:
1. 他病倒了,走起路來顯得十分低趄。
2. 他年紀大了,走起路來有些低趄。
組詞:
低回、低矮、低頭、低聲、低迷
近義詞:
沉重、沉悶、垂頭喪氣、拖沓
反義詞:
挺拔、昂首、輕盈、優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