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匹夫的意思、匹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匹夫的解釋

(1) [ordinary man]∶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舜以天子而詢于匹夫。—— 清· 劉開《問說》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an ignorant person]∶獨6*夫。多指無學識、有勇無謀的人

匹夫休得逞強!——《三國演義》

(3) 罵人的話[abuse sb.]

匹夫安敢欺我耶。——《三國演義》

詳細解釋

(1).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左傳·昭公六年》:“匹夫為善,民猶則之,況國君乎?”《韓非子·有度》:“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漢 班固 《白6*虎通·爵》:“庶人稱匹夫者,匹,偶也,與其妻為偶,陰陽相成之義也。” 唐 劉德仁 《長門怨》詩:“早知雨露翻相誤,隻插荊釵嫁匹夫。”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若國朝之制, 滿 漢 平等, 漢 人有才者,匹夫可以為宰相。”

(2).獨6*夫。多指有勇無謀的人,含輕蔑意味。《孟子·梁惠王下》:“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宋 蘇轼 《留侯論》:“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書光顯寺戰事》:“餘素以豪傑待王,今乃知王直匹夫耳!”

(3).指平常的人。《晉書·劉隗傳》:“夫嫡妻長子皆杖居廬,故 周景王 有三年之喪,既除而宴,《春秋》猶譏,況 龕 匹夫,暮宴朝祥,慢服之愆,宜肅喪紀之禮。請免 龕 官,削侯爵。” 宋 蘇轼 《潮州修韓文公廟記》:“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葉君健 《自由》三:“這倒不是單純為了友誼和對您的敬佩,也是為了國家的利益,為了桑梓的利益,為了匹夫的責任。”

(4).詈詞。猶言家夥,東西。常用來指斥無知無識的人。多見于早期白話。 元 劉時中 《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堪笑這沒見識街市匹夫,好打那好頑劣江湖伴侶。”《古今小說·臨安裡錢婆留發迹》:“匹夫,造言欺我,合當斬首!”《說唐》第十六回:“這老匹夫,合當要死,待我出去斬了他。”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匹夫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匹夫"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隨時代語境演變。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釋義,該詞包含三層含義:

一、基礎義指代普通民衆。《論語·子罕》載"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此處"匹夫"特指平民階層中具有獨立人格者,此用法常見于先秦文獻。《漢語大詞典》引《左傳》"匹夫之勇"注疏,強調其原始義側重社會身份标識。

二、衍生義含價值評判。漢代典籍始見"匹夫之勇"的貶義用法,《史記·淮陰侯列傳》評項羽"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時,已形成對有勇無謀者的特定指稱模式。此義項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被列為重點詞條。

三、近現代語義轉型。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考釋,當代語境中該詞常作謙辭或貶稱,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體現責任共擔意識,而"一介匹夫"則多含學識淺薄之譏。這種語義分化在《漢語語義演變研究》中有系統論述。

需特别注意詞性轉換現象:作代詞時常見于"老匹夫"等詈語,作量詞時見于"一匹夫"的特殊量名結構,這些特殊用法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均有詳實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

“匹夫”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ǐ fū,其含義隨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平民中的男子
    最初指古代平民階層中的成年男性,如《左傳》中“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強調平民身份。此義項也見于《論語》“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 泛指平民百姓
    引申為普通人的代稱,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責任。


二、衍生與貶義用法

  1. 有勇無謀之人
    多用于貶義,指缺乏智謀的莽撞者。例如《三國演義》中“匹夫休得逞強!”,或“匹夫之勇”形容僅憑蠻力行事。

  2. 罵詈之語
    常見于早期白話,如“老匹夫”含輕蔑意味。據周禮背景,“匹夫匹婦”指平民夫妻,暗含階級限制,故“老匹夫”隱射對方終身平民、無顯貴身份。


三、詞源與演變


四、經典用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出處或曆史背景,可查閱《左傳》《三國演義》等典籍,或參考搜狗百科、漢典等權威釋義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辨嚴炳炳鑿鑿筆興常期倡飲慈憐簇饤當若等量電鍵抵當迪簡滴裡嘟噜凍人凡瑣複核浮浪人公厠詭毳殊章瑰偉嚆矢恒輝後院起火黃梢鹄鶴回含技工學校金蓮酒村客授闊悉攬詧琅書藜飡理極落地簽證沒死鳴枹迷山旁矚跁跒爬山虎剖腹遷播清耿人馬平安三年碧上軍霜桧霜瓦霜霰碩茂思舊綏輯堂簿特生通中枕頑痹鄉巴銷金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