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rdinary man]∶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舜以天子而詢于匹夫。—— 清· 劉開《問說》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an ignorant person]∶獨6*夫。多指無學識、有勇無謀的人
匹夫休得逞強!——《三國演義》
(3) 罵人的話[abuse sb.]
匹夫安敢欺我耶。——《三國演義》
(1).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左傳·昭公六年》:“匹夫為善,民猶則之,況國君乎?”《韓非子·有度》:“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漢 班固 《白6*虎通·爵》:“庶人稱匹夫者,匹,偶也,與其妻為偶,陰陽相成之義也。” 唐 劉德仁 《長門怨》詩:“早知雨露翻相誤,隻插荊釵嫁匹夫。”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若國朝之制, 滿 漢 平等, 漢 人有才者,匹夫可以為宰相。”
(2).獨6*夫。多指有勇無謀的人,含輕蔑意味。《孟子·梁惠王下》:“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宋 蘇轼 《留侯論》:“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書光顯寺戰事》:“餘素以豪傑待王,今乃知王直匹夫耳!”
(3).指平常的人。《晉書·劉隗傳》:“夫嫡妻長子皆杖居廬,故 周景王 有三年之喪,既除而宴,《春秋》猶譏,況 龕 匹夫,暮宴朝祥,慢服之愆,宜肅喪紀之禮。請免 龕 官,削侯爵。” 宋 蘇轼 《潮州修韓文公廟記》:“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葉君健 《自由》三:“這倒不是單純為了友誼和對您的敬佩,也是為了國家的利益,為了桑梓的利益,為了匹夫的責任。”
(4).詈詞。猶言家夥,東西。常用來指斥無知無識的人。多見于早期白話。 元 劉時中 《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堪笑這沒見識街市匹夫,好打那好頑劣江湖伴侶。”《古今小說·臨安裡錢婆留發迹》:“匹夫,造言欺我,合當斬首!”《說唐》第十六回:“這老匹夫,合當要死,待我出去斬了他。”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匹夫漢語 快速查詢。
“匹夫”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ǐ fū,其含義隨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平民中的男子
最初指古代平民階層中的成年男性,如《左傳》中“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強調平民身份。此義項也見于《論語》“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泛指平民百姓
引申為普通人的代稱,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責任。
有勇無謀之人
多用于貶義,指缺乏智謀的莽撞者。例如《三國演義》中“匹夫休得逞強!”,或“匹夫之勇”形容僅憑蠻力行事。
罵詈之語
常見于早期白話,如“老匹夫”含輕蔑意味。據周禮背景,“匹夫匹婦”指平民夫妻,暗含階級限制,故“老匹夫”隱射對方終身平民、無顯貴身份。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出處或曆史背景,可查閱《左傳》《三國演義》等典籍,或參考搜狗百科、漢典等權威釋義來源。
匹夫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常用來形容一個普通的男子,尤其強調他們的勇敢、剛毅和正直的品質。這個詞語還可以用來表示一個鄉村人、農民或者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匹夫的拆分部首為匹和夫,其中匹的部首是匕,夫的部首是大。匹夫的總筆畫數為4。
匹夫一詞的最初意思源于古代,指的是一個沒有戰馬的普通士兵。在古代戰争中,士兵們基本上是騎馬上陣的,而沒有配備戰馬的士兵就被稱作匹夫。
匹夫的繁體字形式為「匹夫」,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匹夫的寫法基本上與現代沒有太大變化。古代筆畫結構更為繁複,但整體形狀和現代漢字相似。
1. 他是個真正的匹夫,不畏艱險。
2. 這個小村莊的匹夫們都非常勤勞誠實。
匹夫無罪、匹夫之勇、匹夫小事等。
漢子、男子、男人等可以作為匹夫的近義詞。
貴族、大官、豪強等可以作為匹夫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