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连累杀戮。 唐 牛僧孺 《玄怪录·来君绰》:“ 煬帝 尽欲诛其诸子, 君绰 忧惧连诛。”《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一》:“不谓姦邪搆乱,将相连诛。”
(2).谓株连。 郭沫若 《一只手》二:“你敢于泄你一时的愤怒,便被连诛你的九族吗?”
连诛(lián zhū)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法律术语,指因一人犯罪而牵连处罚其亲属或相关人员的刑罚制度,具有强烈的株连性质。以下从释义、历史背景、法律特征及现代认知四个角度详细解析:
字义分解
合指因一人之罪牵连他人受罚,常见于古代家族或团体责任制度。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法律内涵
特指株连制度,如“族诛”(诛灭全族)、“连坐”(连带问责),体现古代“集体担责”的刑罚思想。
来源:《中国古代法律辞典》,中华书局,2014年。
起源与发展
来源:《中国刑法史》,法律出版社,2009年。
常见类型
形式 | 牵连范围 | 朝代代表 |
---|---|---|
夷三族 | 父族、母族、妻族 | 秦汉 |
诛九族 | 直系九代亲属 | 明清 |
连坐 | 邻里、同僚、部属 | 历代通用 |
严酷性与威慑目的
通过扩大惩罚范围强化统治权威,如明成祖诛杀方孝孺“十族”(增加门生一族)。
来源:《明史·刑法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思想批判
儒家孟子提出“罪人不孥”(《孟子·梁惠王下》),反对株连;现代法律确立“罪责自负”原则,彻底废止连诛。
来源:《中国法律思想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来源:《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结语
“连诛”是中国古代法制中株连制度的典型体现,其残酷性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今仅存于历史文献与研究领域。理解该词需结合古代社会结构、法律思想及伦理观念,避免与现代法律责任混淆。
“连诛”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因牵连而遭受杀戮或惩罚,其含义可分为以下两类:
连累杀戮
指因他人犯罪或政治斗争而受到牵连,导致自身或家族被杀害。例如:
株连
即因一人犯罪而连带处罚相关亲属或群体。例如:
白镣包抄饱饫勃崒补实惨黩草庐三顾淡不淡雕侈调书袋地入渡船炖牛肉多义词佛牙舍利敢许公开审判官封关扃汉帝弘侈获卤贾客艰祸交阵积弛井邑九精九农髻丫夸大狂刳精鉥心梁笱麟角笔临期落晖马生角嬷嬷目不别视南裔清孱情首畎谷容身丧具摄辅沈灶产鼃摄影艺术双飞燕水资源宿藏陶韦填仆停舶通踈通幽洞灵頽侵委闾无辜鸟险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