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心的意思、警心的詳細解釋
警心的解釋
戒慎;警惕。《四分律·法揵度》:“佛言:阿蘭若比丘不應爾,應初6*夜後夜警心思惟;今為阿蘭若比丘制阿蘭若法。”《清史稿·明珠傳》:“至於緊要員缺,特令會同推舉,原期得人,亦欲令被舉者警心滌慮。” 克非 《春潮急》八:“他幺叔,你可要警心些!”
詞語分解
- 警的解釋 警 ǐ 注意可能發生的危險,戒備,告誡:警衛。警世。警告。警戒。警備。警惕。警省(媙 )(警惕醒悟)。 需要戒備的事件或消息:警號。警報。警鐘。 感覺敏銳,見解獨到:警句。警覺(?)。機警。 國家維持社會秩序和治安的武裝力量:警察。警士。 筆畫數:; 部首:言; 筆順編號:
- 心的解釋 心 ī 人和高等動物體内主管血液循環的器官(通稱“心髒”):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中央,樞紐,主要的:心腹。中心。 習慣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況,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心扉。衷心。心曠神怡。人心惟危。 口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警心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警心”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ǐng xī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1.核心含義
- 戒慎、警惕:指内心保持警覺、謹慎,常用于強調對潛在危險或問題的防範意識。例如《四分律·法揵度》中提到“應初夜後夜警心思惟”,即要求修行者時刻保持清醒的戒慎态度。
2.詞語來源
- 該詞最早見于佛教經典,如《四分律》中對修行者的規範,後被引申為廣泛使用的漢語詞彙。清代文獻《清史稿·明珠傳》中也提到“警心滌慮”,意為使内心清明警覺、消除雜念。
3.結構解析
- 警:本義為戒備、敏銳,引申為使人注意(如“警告”“警覺”)。
- 心:指思想、意識,強調内在的感知與反應。兩字組合後,整體表達“思想上保持警覺”的抽象概念。
4.使用場景
- 文學與宗教:常見于古典文獻或佛教經典,如“警心思惟”“警心滌慮”等表述。
- 現代語境:可引申為對工作、生活的謹慎态度,如“凝聚警心”指通過機制營造專注的工作氛圍。
5.近義詞與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四分律》《清史稿》等文獻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警心
警心,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具體解釋為警惕自己的心思,并保持警覺和謹慎。
拆分部首和筆畫
警心這個詞包含了兩個部首:言 (yan) 和 心 (xin)。言部是表示與言語相關的部首,心部是表示與心思、内心相關的部首。
警字本身的拆分為“言+更”,總共有11筆;心字的拆分為“⺗+又”,總共有7筆。
來源
警心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中的第五十七卦“巽卦”,其中有一句話“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吉無咎。”這句話中的“紛若”即暗示了警惕自己的心思。後來,警心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詞語。
繁體
警心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警心」。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警心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警」字全由橫畫組成,而「心」字則沒有變化,仍然是由「⺗+又」組成。
例句
1. 他深知自己處境的危險,所以總是警心提醒自己保持謹慎。
2. 在這個動蕩的時代,每個人都應該保持警心,不輕易相信謠言。
組詞
警覺、警惕、警告、警戒、警察、心思、心理、心态
近義詞
戒備、警覺、警惕、警戒、提防
反義詞
放松、疏忽、掉以輕心、大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