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连笮的意思、连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连笮的解释

一种两岸连结竹索,上铺竹木而成的桥。 唐 杜甫 《桔柏渡》诗:“连笮动嫋娜,征衣颯飘颻。” 仇兆鳌 注:“《梁益记》:笮桥,连竹索为之,亦名绳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连笮”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构成它的两个字“连”和“笮”的本义及组合义来理解,主要用于描述古代西南地区的一种特定事物或状态。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 单字释义

  1. 连 (lián):
    • 基本义:相接,结合,不间断。指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衔接与延续。
    • 引申义:联合,连带,连续不断。
    • 来源:《说文解字》:“连,负车也。”段玉裁注:“连即古文輦也…引申为连属字。”意指人拉的车,后引申为连接之意。。
  2. 笮 (zuó / zé):
    • 主要读音与义项 (zuó):
      • 本义:用竹篾拧成的绳索。这是“笮”最核心的含义。
      • 引申义:指用竹索建造的桥,即笮桥。这是古代西南地区(如四川、云南等地)特有的一种桥梁形式,尤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常见。
    • 其他读音与义项 (zé):压迫,榨取(此义项与“连笮”一词关联不大)。
    • 来源:《说文解字》:“笮,迫也。在瓦之下,棼上。”段玉裁注:“笮在上椽之下,下椽之上,迫居其间,故曰笮。”此解与其绳索义相关。《玉篇·竹部》:“笮,竹索。西南夷寻之以渡水。”明确指向竹索及笮桥。。

二、 “连笮”的合成词义 “连笮”由“连”和“笮”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向:

三、 历史与文化背景 “连笮”一词及其所代表的笮桥,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如蜀地、滇地)重要的交通设施和文化遗产,尤其与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智慧密切相关:

  1. 地理适应性:西南地区山高谷深,水流湍急,难以建造石拱桥或木桥。竹索桥(笮桥)成为跨越天堑的有效方式。
  2. 历史记载:古代文献如《史记》、《汉书》、《华阳国志》等,在描述西南地区交通和民族状况时,常提及“笮”地、“笮都夷”以及“笮桥”。例如,《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了汉朝通西南夷的道路情况,其中就涉及笮地。
  3. 李冰与笮桥:相传战国时蜀郡太守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曾在岷江上建造了多座笮桥(或称“笮”),如“夷里桥”等,是早期大型索桥的代表。
  4. 文化遗产:笮桥(尤其是其高级形式如泸定桥)是古代中国桥梁技术的重要成就,体现了先民的智慧。现代的悬索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此。

总结 “连笮”是一个古语词,主要指用竹索连接建造的桥梁(即笮桥)。它源于“连”(连接)和“笮”(竹索)的本义,特指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为适应险峻地形而创造的一种独特桥梁形式。该词也引申指代由这种桥梁连接的道路或区域,是研究古代西南交通史、民族史和科技史的重要词汇。其背后蕴含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征服自然障碍的智慧结晶。 。

网络扩展解释

“连笮”是一个较为罕见的词汇,目前未见权威典籍或常用语境中的明确释义。根据字面拆分和可能性分析:

  1. 拆分释义

    • 连:通常指“连接、连续”,如“连绵”“连缀”。
    • 笮:古汉语中有两义:
      • ① 竹索或竹篾制成的绳索(如“笮桥”指竹索桥);
      • ② 压迫(通“榨”),但此义较罕见。

    组合后,“连笮”可能指用竹索连接的事物,或引申为连续压迫(需结合具体语境)。

  2. 可能误写或生僻用法

    • 若为“连笮桥”,则指古代西南地区用竹索搭建的桥梁(参考“笮桥”)。
    • 若为“连弩”或“连枷”的误写,则分别指古代兵器或农具。
  3. 建议

    • 若源自古籍或方言,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考证。
    • 推荐查阅《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工具书,或提供更多语境以便精准解答。

由于未搜索到直接关联资料,以上分析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浏览...

靉靉白洑包工头卞庄秉操不报吵子出国贷救对酌共聚物广巨海塞寒贫鹤立鸡群话巴鉴知娇奼节窍金狨酒疯蹶蹙觉识溘毙宽制烂舌根儿林逋邻人笛漏露橹艩緑天谩天谩地明光光明恤慕尚蹑空青坂青枝緑叶热络荣慕森冷盛服先生省钱世风日下瘦减守筮蜀葵岁候天不绝人铁鉢同声同气退役土圞儿枉访往亡午宴相扰仙馆详延先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