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帶頭巾男子漢的意思、不帶頭巾男子漢的詳細解釋
不帶頭巾男子漢的解釋
亦作“ 不戴頭巾男子漢 ”。有男子氣概的婦女。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魚》第三折:“我是個拳頭上站的人,肐膊上走的馬,不帶頭巾男子漢,丁丁當當響的老婆。”《水浒傳》第二四回:“我是一個不戴頭巾男子漢,叮叮當當響的婆娘。”
詞語分解
- 男子漢的解釋 具有男子氣概的男人詳細解釋.指成年的男子。 元 孫仲章 《勘頭巾》第一折:“他是個婦人家,你是個男子漢。” 張天翼 《溫柔制造者》:“那個哥哥也太天真,竟放心交個妹妹給一個男子漢去照應。”.猶大丈
專業解析
"不帶頭巾男子漢"是一個源自明清白話小說的俗語,主要用來形容具有男子漢氣概、行事豪爽潑辣的女性。其含義可以從字面和引申義兩方面理解:
-
字面意思與核心意象:
- 頭巾: 在明代,頭巾(特别是方巾)是讀書人(秀才、書生)的标志性裝束,象征着文弱、斯文、遵循禮教的男性形象。
- 男子漢: 指具有陽剛之氣、勇敢、豪邁、有擔當、不拘小節的男人。
- 不帶頭巾: 字面指不戴象征文弱書生的頭巾。
- 整體字面: 一個“不戴(書生)頭巾”的、具有男子氣概的人。但這并非指真正的男性,而是用來比喻女性。
-
引申義與實際用法:
- 這個短語的核心含義是形容女性性格潑辣、剛強、有主見、有魄力、行事果斷、不拘泥于傳統女性柔弱溫順的形象,展現出如同男子漢一般的豪爽、能幹甚至勇猛特質。
- 它帶有一定的口語化和市井氣息,常出現在明清小說(如《金瓶梅》、《水浒傳》及其衍生評書、戲曲)中,用于描述那些性格鮮明、敢作敢為、甚至有些厲害的婦女形象。
- 使用這個詞語時,并非貶義地指責女性不像女人,而是強調其性格中超越傳統女性柔弱刻闆印象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陽剛、豪爽或潑辣的一面。 它突出了該女性在特定情境下表現出的非凡勇氣、決斷力或生存能力。
“不帶頭巾男子漢”是一個生動的比喻性俗語,專指那些行事作風如同男子漢般潑辣、剛強、有擔當、不拘小節的女性。它源于明清市井文化,通過“不戴(象征文弱的)書生頭巾”這一形象,反襯出該女性身上所具備的、與傳統女性刻闆印象不同的、充滿力量和個性的男子氣概。
引用參考來源:
- 《金瓶梅詞話》第五十六回: 這是該成語最著名的出處之一。原文常寫作:“我是個不戴頭巾男子漢,叮叮當當響的婆娘!” 生動體現了主人公(如潘金蓮或類似角色)自诩或被人形容為潑辣剛強的形象。(來源:古典文學名著《金瓶梅》)
- 《漢語大詞典》: 權威工具書對“不帶頭巾男子漢”有收錄和釋義,明确其指“有男子氣概的婦女”。(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白維國《金瓶梅詞典》: 這部專書詞典對《金瓶梅》中的詞彙有詳細考釋,對“不戴頭巾男子漢”的詞義、用法及文化背景有深入解釋。(來源:白維國.《金瓶梅詞典》. 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不帶頭巾男子漢”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bù dài tóu jīn nán zǐ hàn
- 注音:ㄅㄨˋ ㄉㄞˋ ㄊㄡˊ ㄐㄧㄣ ㄋㄢˊ ㄗˇ ㄏㄢˋ
- 含義:形容具有男子氣概的女性,強調其勇敢、果斷或剛強的特質。
來源與用法
-
文學出處
- 元代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三折:“我是個拳頭上站的人,肐膊上走的馬,不帶頭巾男子漢,丁丁當當響的老婆。”
- 《水浒傳》第二四回:“我是一個不戴頭巾男子漢,叮叮當當響的婆娘。”
-
近義詞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口語或文學作品中,褒義色彩較強,突出女性超越傳統性别角色的特質。例如:
“别看她是個女子,處事雷厲風行,真可謂不帶頭巾男子漢!”
注意
- 部分資料(如)提到該詞可能指“不負責任的男子”,但此解釋與主流文獻(如《水浒傳》、元代戲劇)的用法矛盾,建議以權威來源的釋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挨推安民拜家慶不厭其煩長韻陳渎瘅惡憺折嫡派斷給煩熱奮不顧命扶架改柯易節海涸石爛河宗華鲸黃橙黃鱓化覃忽期殲蕩紀功疾吏寇讐連形磷磷論吏買得起酩酊穆滿呐口逆口牛矢平乘僻淫骐駵青絡七縱七禽容說上兌山柰神理神墟收所順候說東忘西算總賬傞傞饕兵停斷通厮腳兒挖洞晚登微藴甕頭春五供五行舞曉奏攜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