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禁的意思、誓禁的詳細解釋
誓禁的解釋
誓命和禁令。《周禮·秋官·訝士》:“凡邦之大事,聚衆庶,則讀其誓禁。” 賈公彥 疏:“則訝士讀其誓命之辭及五禁之法也。” 劉師培 《<文章學史>序》:“然協詞命者屬行人,讀誓禁者屬訝士,則使臣之職,首重修辭。”
詞語分解
- 誓的解釋 誓 ì 當衆或共同表示決心,依照說的話實行:誓師。誓詞。誓願。誓死。 表示決心的話:發誓。宣誓。立誓。 筆畫數:; 部首:言; 筆順編號:
- 禁的解釋 禁 ī 受得住,耐久:禁受。禁得住。禁不起。弱不禁風。 忍耐,制止:不禁笑起來。 禁 ì ㄐㄧㄣˋ 不許,制止:禁止。禁絕。禁書。禁令。禁賭。禁欲。禁锢。情不自禁。 法律或習慣上制止的事:犯禁。違
專業解析
“誓禁”是漢語中具有約束力的禁止性條文或儀式化禁令,常見于古代文獻和特定儀式場景。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由“誓”與“禁”組合構成:“誓”指通過神明見證的鄭重承諾,“禁”表示限制或忌諱,二者結合後形成雙重約束效力。
其核心含義包含三個層面:
- 宗教約束:多見于祭祀活動中,如《周禮》所述“掌盟載之法,凡邦國有疑會同,則掌其盟約之載及其禮儀”,通過神明監督強化禁忌的不可違背性。
- 法律效力:在唐代法典《唐律疏議》中,誓禁被納入特殊禁令範疇,違反者需承擔“違誓罪”的特定刑罰。
- 道德契約:宋代朱熹《文集》記載民間結社時“共立誓禁”,成員需遵守集體約定的行為準則,具有倫理約束特征。
現代語言使用中,該詞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化儀式場景,如道教齋醮科儀中的“立誓禁壇”環節,仍保留着通過盟誓确立禁忌規範的傳統形式。
網絡擴展解釋
“誓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禮制文獻中,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誓禁”由“誓”與“禁”組合而成,指誓命和禁令的結合體。其中:
- 誓:表示決心或約束的言辭,如《周禮》中記載的軍旅誓詞;
- 禁:指官方頒布的禁令或法律條文。
二、詞源考證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秋官·訝士》:“凡邦之大事,聚衆庶,則讀其誓禁。”這裡的“誓禁”是古代國家在重大活動(如祭祀、戰争)前,由官員(訝士)向民衆宣讀的規範性文件,包含約束性誓詞和具體禁令。
三、功能與作用
- 規範行為:通過宣讀誓詞強化集體約束力,如軍事行動前的紀律聲明;
- 明确禁令:宣布具體禁止事項,如《周禮》提到的“五禁之法”;
- 強化權威:作為古代禮制的一部分,體現統治階層的治理手段。
四、字義分解
- 誓(shì):
(1)動詞:立誓、承諾(如“誓師”“誓死”);
(2)名詞:誓言(如“宣誓”“起誓”);
- 禁(jìn):
(1)制止、限制(如“嚴禁走私”);
(2)法律或習俗的禁忌(如“犯禁”)。
五、相關文獻
- 《周禮》:記載“誓禁”的原始出處及禮制背景;
- 劉師培《<文章學史>序》:分析古代使臣職責時提及“讀誓禁”與修辭的關系。
若需進一步研究,可查閱《周禮注疏》或漢代鄭玄、唐代賈公彥的注解,了解古代禮制中的具體應用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嗷嚎保持猋風兵蘭不再殘臘虿鋒承影吃搭搭馳控湊膽子大戎曡遘東觀續史頓遞司恩免恩狎分我杯羹個中人家孤谲海溢河汾門下呵禁痕痕鶴雲宏盛回遑雞豆子機練進教金雞柱踞齒潰逸窟室離本僥末鑪薰懋賞梅落民政難以預料恁麼蓬鬓烹魚撲旗繞梁遏雲伸長升儲眚烖識面收江南淑俪訴狀棠橹通幽動微投裔完成猥計詳議小役協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