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隱居。 唐 李華 《盧郎中齋居記》:“仁人靜士,戢伏自持。”
(2).收斂。 梁啟超 《袁崇煥傳》:“自 承宗 崇煥 之戮力,而敵軍戢伏,不敢犯 明 邊者四年。”
“戢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隱居
指收斂行迹、歸隱不出的狀态。如唐代李華在《盧郎中齋居記》中描述“仁人靜士,戢伏自持”,強調品德高尚之人選擇隱居以保持操守。
收斂、止息
多用于描述武力或行為的克制。梁啟超在《袁崇煥傳》中提到“敵軍戢伏,不敢犯明邊者四年”,此處指敵軍收斂鋒芒、停止進犯。
詞素解析:
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古文或曆史文獻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具體含義。
《戢伏》一詞是指克制住情緒或欲望,使之不表現出來,盡量隱藏起來的意思。即忍耐不發,收斂自己的情感或沖動。
《戢伏》這個詞由部首“戈”和兩個字義相關的偏旁部首“止”組成。
它的筆畫數為11畫,第一個字“戢”由8畫組成,第二個字“伏”由3畫組成。
《戢伏》是出自《莊子·秋水》這篇文章。戢伏一詞原本是形容天地萬物偃伏寂靜無聲的狀态。後來引申為人類的一種處事原則,表示克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更加冷靜和理智。
《戢伏》在繁體字中保持相同的形态,沒有變化。
古時候,《戢伏》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寫作“戢鳧”,其中的“鳧”是現代漢字“伏”的異體字。這種寫法在古代書法作品中可以找到,如碑刻、字畫等。
1. 他在遇到挫折時,總能戢伏下來,冷靜思考并找到應對的方案。
2.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我們需要戢伏自己的欲望,擺正心态,才能保持内心的甯靜。
1. 戢怒:克制自己的憤怒,不輕易發作。
2. 伏擊:暗中等待并偷襲。
3. 抑制:克制、壓制自己的情感、欲望或行為。
1. 忍耐:忍受、忍住痛苦、困難、不發脾氣。
2. 克制:制約、約束、戒掉或控制自己的意願、沖動。
3. 克己: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抑制自我,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
1. 敞開:不加限制、不加控制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欲望。
2. 放縱:任性,不加約束地滿足自己的欲望、沖動和情感。
3. 暴露:不加掩飾地表現出自己的真實情感、内心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