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堕羅缽底的意思、堕羅缽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堕羅缽底的解釋

南海古國名。即 堕和羅國 。 暹羅 古都 大城 梵名音譯。《舊唐書·南蠻西南蠻傳·真臘》:“水 真臘國 ……西至 堕羅鉢底 國,南至小海,北即陸 真臘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堕羅缽底(Duō luó bō dǐ)是古代東南亞重要王國的漢語音譯名稱,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義與詞源

  1. 音譯來源

    該詞源自梵語“Dvārapatī”(द्वारपती),意為“門戶守護者”或“要塞之城”。漢語古籍通過音譯記錄,反映古代中國對南海地域的認知。

  2. 地理指向

    指公元6-11世紀湄南河下遊的孟人(Mon)政權“Dvaravati”,都城位于今泰國佛統府(Nakhon Pathom),為東南亞佛教文化中心之一。


二、曆史與地理定位

  1. 疆域範圍

    據唐代《通典》記載,堕羅缽底“南與盤盤、北與迦羅舍佛接”,其領土涵蓋今泰國中部平原,控制湄南河三角洲至緬甸莫塔馬灣的貿易路線。

  2. 考古實證

    佛統府遺址出土的佛教法輪、梵文碑銘及印度風格佛像,印證其為堕羅缽底的政治宗教中心,佛教藝術融合印度笈多王朝與本土元素。


三、文化意義

  1. 佛教傳播樞紐

    作為上座部佛教東傳的關鍵節點,堕羅缽底将巴利語佛典引入東南亞,影響後續吳哥王朝與蒲甘王朝的宗教體系。

  2. 貿易與外交

    唐代文獻《新唐書》載其“遣使獻象牙、火珠”,表明其通過朝貢貿易與中國保持聯繫,同時與南印度波羅王朝存在文化交流。


四、權威文獻佐證


結論:堕羅缽底是漢語古籍對東南亞古國Dvaravati的專稱,既體現梵語“門戶之城”的本義,亦代表湄南河流域以佛教文明著稱的孟人政權,在東南亞宗教史與海上絲綢之路中具有裡程碑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堕羅缽底”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不同來源對其解釋略有差異,綜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信息,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詞義

堕羅缽底(拼音:duò luó bō dǐ)是古代南海地區的國家名稱,即堕和羅國,對應今泰國古都大城的梵語音譯。該詞最早見于《舊唐書·南蠻西南蠻傳》,記載其地理位置為“水真臘國西至堕羅缽底國”。

二、其他解釋

  1. 佛教相關引申義(需謹慎參考): 有部分來源提到該詞與佛教刑罰相關,形容“品行惡劣、道德敗壞”。例如,稱其源自“罪人穿鐵羅缽被抛下高處”的傳說,後演變為成語。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可能與另一梵語詞彙混淆。

  2. 地理與曆史背景: 堕羅缽底國是7-11世紀存在于湄南河流域的古國,曾與唐朝有往來,後逐漸被高棉帝國兼并,其文化對泰族政權(如素可泰王朝)有深遠影響。

三、使用建議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舊唐書》或東南亞古代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班絲布飙馭并緣不死面猜擾怅惜城窟唇敝舌腐賜酺蹙損打虎跳大律黨族疊韻詩幹蛋高節清風攻淩孤獨園顧恨過市招搖過飲鶴笙晦盲否塞谏楚磵牕進屦寄深良願立誓俚亵離酌露告渺慮鳴駞敏卲牡桂齯齒旁牌滂溏潛籁乾統青梅竹馬青鑰清議茕弱裙钗曲糁如是我聞燒傷攝氏溫标壽康屬草天漏畋狩土布圍堰忤怨涎涎瞪瞪西輝奚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