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战国 时由 周 王室分裂而成的 西周 、 东周 两个小国的合称。《战国策·西周策》:“今公又以 秦 兵出塞,过两 周 ,践 韩 而以攻 梁 ,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史记·周本纪》:“ 秦 借道两 周 之间,将以伐 韩 。”《晋书·束晳传》:“是故两 周 争东西之流, 史起 惜 漳渠 之浸,明地利之重也。”
(2).指 周 代。 周 在 犬戎 攻杀 幽王 后, 平王 即位,东迁 洛邑 ,迁都前史称 西周 ,迁都后称 东周 ,合称“两 周 ”。《北史·文苑传序》:“逮乎两 周 道丧,七十义乖。”
“两周”的汉语词典释义及文化解析
“两周”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双重语义指向,需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区分:
时间量词
指时间跨度为十四日,即两个连续的星期周期。该用法源于古代“七日为一周”的历法传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标注“周”作为时间单位时等同于“星期”。示例:“项目验收需等待两周时间”。
朝代专称
特指中国历史上相继存在的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前256年)两个王朝。据《汉语大词典》释义,“两周”作为专有名词时,涵盖周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完整历史阶段,是研究先秦礼乐制度的核心时期。
文化引申义
在民俗语境中,“两周”可象征事物发展的完整周期。例如《中国民俗文化大观》记载,部分地区婚俗将“过两周”引申为完成婚嫁流程的象征性表达。
使用规范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强调,书面语中若涉及历史范畴,需明确标注“西周与东周”以避免歧义;日常口语中则多用于时间表述。
参考来源
“两周”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含义,以下是常见解释:
时间单位
指14天,即两个星期。这是最常用的含义,常用于日常生活和书面表达,如“两周后提交报告”“隔离观察两周”。
历史朝代
指中国历史上的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前256年),合称“两周”。西周以镐京(今西安)为都城,东周迁都洛邑(今洛阳),是青铜器文化鼎盛时期,也是儒家思想萌芽阶段。
其他特殊用法
若您有特定上下文(如历史、医学等),可补充说明以便提供更精准的解释。
矮人观场鳌愤龙愁百战襃成霸统闭架闭殓避炎畅好是朝元乘龙赤堇山出炉银醇厚出气洞飞苞驿篚锋钜覆辙刮尺龟虫黄尘变豢腴家马疆畎交给进饭井斜金气窥镜枯死老成练达两生灵户令闻令望刘窟头庐山会议茫无边际没影明降骈赘去末归本趋事荣亲丧师辱国扫道闪烁其词收绩淑丽淑湫鼠首偾事四角锁厅宿胥讨扑题破山寺后禅院偷换概念头门讬想枉宪闲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