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印紐的綠色絲帶。 漢 官秩二千石以上者用之。《後漢書·馮鲂傳》:“帝嘗幸其府,留飲十許日,賜駁犀具劒、佩刀、紫艾綬、玉玦各一。” 李賢 注:“艾即盭,緑色,其色似艾。”《後漢書·酷吏傳·董宣》:“以 宣 嘗為二千石,賜艾綬,葬以大夫禮。”
艾绶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專屬性的複合詞,專指古代官員佩戴的綠色絲質印绶。該詞由“艾”與“绶”二字構成:
字義溯源
“艾”在《漢語大詞典》中釋義為“蒼白色或青綠色”,《辭海》記載其特指植物艾草的顔色延伸義;“绶”即系印紐的絲帶,《說文解字》注“绶,韍維也”,指代官職标識物。二字組合後,“艾绶”成為漢代以來中低級官員(如比二千石至千石)的身份象征。
禮制特征
艾绶以植物染色工藝制成,區别于“紫绶”(三公級)和“青绶”(九卿級)。《後漢書·輿服志》明确記載其使用群體包括郡守、國相等地方要員,佩戴時需與銀印搭配,形成“銀印艾绶”的完整官階标識系統。
文化意象
該詞在文學作品中常被借代指官職,如宋代陸遊詩句“當年讵敢望艾绶”即表達對仕途的追憶。唐代典章《通典·職官》更将其納入古代官服制度的色彩等級研究範疇。
艾绶是漢代官員使用的印绶制度中一種特定身份象征,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艾绶指系于官印紐上的綠色絲帶,專用于官秩二千石(相當于郡守、九卿級别)以上的官員。其中“艾”通“盭”,指青綠色,因顔色類似艾草而得名;“绶”即絲帶,用于懸挂官印。
曆史背景與功能
相關考據
以上信息綜合了《後漢書》記載及古代職官研究,更多細節可參考、4的典籍原文。
暗碼榜棰本姓标悟兵火不殺徹晝翠籙達典丹臉鞮象短衣匹馬耳際反電動勢風謡勾頭寡廉鮮恥光火賊歸櫂何所不至後娘畫舸矯揉造作激蕩金牛金溢極走來稔老字號碌碌剌剌鳗絲毛頭星密劄劄能謀善斷匏爵蓬間雀乾崗蒨練凄朗奇南香輕喬瓊液舌挢深惟重慮身意十八事市官詩狂隨包擡颏太甯炭筆堂軸添乘田稻屯衙為非作惡小比小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