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時不如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天時不如地利不如人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時不如地利不如人和的解釋

散文篇名。載《孟子·公孫丑下》,篇題後人所加。文中闡明了決定戰争勝負的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著名論斷,體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全文多用排比、層遞,雄辯有力,一氣呵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是孟子關于戰争勝負與治國理念的核心觀點之一。其含義可分層解析如下:


一、核心概念釋義

  1. 天時
    指作戰的有利自然條件,包括氣候、時機等外部因素(如雨季影響行軍、突襲的最佳時機等)。
  2. 地利
    指地理優勢,如險要的山川、堅固的城池、易守難攻的地形等。
  3. 人和
    強調人心向背與内部團結,即民衆的支持、軍隊的凝聚力,以及統治者的仁政。

二、三者關系的邏輯層次

  1. 天時不如地利
    孟子以攻城為例:即使擁有有利的天氣或時機(如趁夜突襲),若敵方占據城牆高深、糧草充足的地理優勢,仍難以攻破。
  2. 地利不如人和
    再以守城為例:即使城池堅固、武器精良,若守城者不得民心(如暴政導緻士兵潰逃),最終仍會失敗。
  3. 本質結論
    客觀條件(天時、地利)的作用有限,而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和)才是成敗的關鍵。孟子進一步引申為治國需施行仁政,方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延伸思想與啟示

  1. 軍事層面
    強調戰争中士氣與團結的重要性,如《孫膑兵法》也提出“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2. 治國層面
    主張統治者應重視民心,通過仁政實現“人和”,而非依賴疆域、武器等外在條件。
  3. 現代意義
    這一思想可應用于團隊管理、商業競争等領域,強調内部凝聚力比資源或機遇更具決定性作用。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天時不如地利不如人和》是一句成語,意為人與人的和諧合作比起天時和地利更為重要。這句成語包含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詞語,分别表示了不同的因素和因素間的關系。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天:部首一丶,簡體筆畫一畫,繁體筆畫一畫。 - 時:部首一日,簡體筆畫一畫,繁體筆畫一畫。 - 不:部首一一,簡體筆畫一畫,繁體筆畫一畫。 - 如:部首一女,簡體筆畫六畫,繁體筆畫六畫。 - 地:部首一十,簡體筆畫二畫,繁體筆畫二畫。 - 利:部首刀刂,簡體筆畫三畫,繁體筆畫三畫。 - 和:部首口,簡體筆畫四畫,繁體筆畫四畫。 來源: 《論語·子罕第九》:“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繁體: 《天時不如地利不如人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天時不如地利不如人和》 例句: 在一個項目中,天時盡管不錯,由于缺乏地利,結果不如預期。然而,當大家齊心協力,團結一緻時,不論天時和地利如何,我們都能取得良好的成果。 相關詞彙: - 組詞:時天、地利人和、人和人、天如地利 - 近義詞: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地利皆宜 - 反義詞:逆天時地利、人不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