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晾鹰台的意思、晾鹰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晾鹰台的解释

元 代游猎之所,猎者常携鹰休憩于此,故名。后为各朝皇家围猎、习武之地。其地在今 北京 市郊 南苑 。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南海子》:“城南二十里,有囿,曰 南海子 ,方一百六十里。海中殿,瓦为之……殿傍 晾鹰臺 ,鹰扑逐以汗,而劳之,犯霜雨露以濡,而煦之也。” 清 吴家骐 《圣驾南苑大阅恭纪》诗:“虎旅自諳《司马法》,鵷班齐侍 晾鹰臺 。”《新民晚报》1987.8.13:“ 南苑 ,即 南海子 ,自 元 代起就是皇家围猎和演习武事的场所。 清 初皇帝每年五月都要驾幸 南海子 ,登上 晾鹰台 ,观看赛马和斗虎,仪式十分隆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晾鹰台是元、明、清三代皇家苑囿南海子(南苑)内的重要遗址,专供帝王行猎时训练和使用猎鹰(主要为海东青)所用。其名称与功能直接相关,核心含义如下:

  1. 字面释义与功能: “晾”指将猎鹰置于高台之上,使其视野开阔、晾晒羽毛、适应环境;“鹰”指用于狩猎的猛禽,尤指珍贵的海东青;“台”指人工夯筑的高台建筑。因此,“晾鹰台”即专用于训练、展示和放飞皇家猎鹰的夯土高台。其功能包括检阅鹰隼、举行放飞仪式及阅兵活动(亦称“阅武台”)。

  2. 历史背景与位置: 晾鹰台位于元代“下马飞放泊”(后称南海子、南苑)的核心区域,今北京市大兴区南苑湿地公园附近。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始建,是皇家“春蒐冬狩”礼仪和训练海东青的重要场所。明清两代沿用并修缮,成为南苑“四台”之一(晾鹰台、烽台、望围台、练兵台),是皇家苑囿历史的重要见证。

  3. 文化意义: 晾鹰台是北方游牧民族骑射文化与中原皇家礼制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元明清三朝帝王对鹰猎活动的重视。其存在不仅服务于狩猎,也是彰显武备、举行国家礼仪(如凯旋献俘礼)的场所,具有政治象征意义。作为北京地区重要的历史地名与遗址,它承载了古代皇家苑囿管理、鹰猎文化及北京城市变迁的历史信息。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晾鹰台是元、明、清时期皇家的重要狩猎与演武场所,其含义与历史背景如下:

1.词义解释

「晾鹰台」得名于元代皇家狩猎活动中猎鹰的使用。猎者在此休憩时,会将捕猎后羽毛浸湿的猎鹰(如海东青)置于高台晾晒,故称“晾鹰台”。后演变为皇家围猎、习武的专用场地,尤以明清时期为盛。

2.历史演变

3.地理位置

位于今北京市大兴区南苑一带,具体在大红门村北1公里处。台高约10米,周长500米,现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列入)。

4.文化背景

与辽代“捺钵文化”密切相关,即北方游牧民族四季迁徙、游猎议政的传统。晾鹰台作为捺钵文化遗存,反映了辽、元时期皇家将狩猎与政治活动结合的特点。

5.现代状况

现存遗址为夯土高台,周边已设保护围栏并立碑说明历史。其所在区域(南海子)现为北京经开区的一部分,部分地段规划为生态公园。

如需进一步了解建筑形制或历史事件,可参考《帝京景物略》《日下旧闻考》等古籍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安哥拉暗弱无断碧霞元君波旬不过尔尔不敬唱檄嘲咻呈华楚明光大柄悼念地旷人稀独妇山防虞凤靥愤怨芣苢干渡钱果官毫笺豪恣骄怠挟赞继进控引叩安狼吃幞头雷峯夕照乐游原联骑料数令閤柳青娘路迳马鞍鞽昴毕眉子坑谋年骈赘蒲海清商乐染素讪答答地上瑞赡美神橱省白示唆书架缩蜷天监蛙鸣鸱叫莞然畏爱五陵豪气献给消防小官人小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