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 代游猎之所,猎者常携鹰休憩于此,故名。后为各朝皇家围猎、习武之地。其地在今 北京 市郊 南苑 。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南海子》:“城南二十里,有囿,曰 南海子 ,方一百六十里。海中殿,瓦为之……殿傍 晾鹰臺 ,鹰扑逐以汗,而劳之,犯霜雨露以濡,而煦之也。” 清 吴家骐 《圣驾南苑大阅恭纪》诗:“虎旅自諳《司马法》,鵷班齐侍 晾鹰臺 。”《新民晚报》1987.8.13:“ 南苑 ,即 南海子 ,自 元 代起就是皇家围猎和演习武事的场所。 清 初皇帝每年五月都要驾幸 南海子 ,登上 晾鹰台 ,观看赛马和斗虎,仪式十分隆重。”
晾鹰台是元、明、清时期皇家的重要狩猎与演武场所,其含义与历史背景如下:
「晾鹰台」得名于元代皇家狩猎活动中猎鹰的使用。猎者在此休憩时,会将捕猎后羽毛浸湿的猎鹰(如海东青)置于高台晾晒,故称“晾鹰台”。后演变为皇家围猎、习武的专用场地,尤以明清时期为盛。
位于今北京市大兴区南苑一带,具体在大红门村北1公里处。台高约10米,周长500米,现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列入)。
与辽代“捺钵文化”密切相关,即北方游牧民族四季迁徙、游猎议政的传统。晾鹰台作为捺钵文化遗存,反映了辽、元时期皇家将狩猎与政治活动结合的特点。
现存遗址为夯土高台,周边已设保护围栏并立碑说明历史。其所在区域(南海子)现为北京经开区的一部分,部分地段规划为生态公园。
如需进一步了解建筑形制或历史事件,可参考《帝京景物略》《日下旧闻考》等古籍记载。
《晾鹰台》是一个词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晾》的拆分部首是日,共有11个笔画;《鹰》的拆分部首是鸟,共有13个笔画。
《晾鹰台》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红楼梦》。在小说中,这个词出现在“金陵十二钗”之一的晴雯的诗句中。它描述了晾晒鹰的台子,象征了自由和放松。
《晾鹰台》的繁体写法为「靚鷹臺」。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古代文字研究者的考证,《晾鹰台》的古代写法为「㱒鷹臺」。
以下是一个例句:
晾鹰台上,鹰儿展翅飞翔,宛如自由的精灵。
晾风、晾晒、鹰眼、鹰爪、台子、台阶。
放鹰台、放鸟台。
笼子、牢笼。
别苑不即裁慎尝粪襜幌秤衡虫害窗扇楚歌四起出险寸刃黨引点鬼电阙凡薄繁字非公有制经济福堂怫悦衡量画面结膜炎镜画金谷酒惊魇金斝绩织孔武有力礧礧连纲脸脑列柏令名离桡鹿茸吕霍名答祢祖莫展一筹沤库屏面破帆风曲陈热毛子马乳彘三盆手设棘声家声明诗兵嗜古收手水绿送差损绌温静武达无奈我何显黜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