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桓譚 《新論》:“ 神農 始削桐為琴,練絲為絃。”後因以“絃桐”為琴的别稱。《文選·謝莊<月賦>》:“於是絃桐練響,音容選和。” 李善 注:“絃桐,琴也。”
“絃桐”是漢語中琴的别稱,其含義和來源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詞源與構成
“絃”指琴弦,“桐”指桐木(古代制琴的主要材料)。該詞源自漢代桓譚《新論》記載:“神農始削桐為琴,練絲為絃”,意為神農氏用桐木制作琴身,以絲線為弦,後以“絃桐”代指琴。
文學應用
這一别稱常見于古典文學,如南朝謝莊《月賦》中“於是絃桐練響,音容選和”,李善注釋直接指明“絃桐,琴也”,體現其作為雅稱的文學色彩。
材質與形制關聯
琴的面闆多采用桐木(因木質松透利于共振),琴弦早期為絲制,後演變出金屬材質,因此“絃桐”一詞既概括了琴的材質特性,也呼應了傳統制琴工藝。
該詞通過材料(桐木)與部件(琴弦)的組合指代琴,屬借代手法,多見于古籍與詩文,承載了中國古代樂器的文化内涵。
《絃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意思為細膩的箫聲。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絃”和“桐”。這個詞的來源較為古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的《詩經·國風·鄭風·綢缪》一詩中。在這首詩中,綢缪指的是一種古代樂器,其音色細膩,被比作了絃桐。
現代漢字拆分的部首和筆畫是:
絃:糸(纟)+ 元(兀)
部首:糸(纟)
總筆畫:12
桐:木(朩)+ 同(冂)
部首:木(朩)
總筆畫:6
絃桐的繁體字為「弦桐」。繁體字與簡體字的使用地區有所不同,主要使用繁體字的地區包括台灣、香港、澳門和一些海外華人社區。
在古時候,「絃桐」的寫法稍有不同。絃的舊字形為「絁」,由「糸」和「午」構成;而桐的舊字形為「栐」,由「木」和「各」構成。
1. 古琴的絃桐被制作得非常精細,使得演奏的音色更加細膩動人。
2. 織女的琴聲如同絃桐一般,缭繞在夜空中,令人陶醉。
一些與「絃桐」相關的詞語:
琴絃、箫絃、絃樂、絃上之音、絃歌、絃索
與「絃桐」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琴音、箫聲
與「絃桐」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粗糙的聲音、刺耳的音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