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墨子·兼愛上》:“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有。” 明 李贽 《續藏書·太子太保尚書王公》:“夫滿朝皆受 宸濠 賂,獨 晉溪公 與 梁公 亡有也。”
"亡有"的漢語詞典釋義
"亡有"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沒有"或"不存在",由否定詞"亡"(通"無")與"有"組合而成,強調對事物存在性的否定。以下是詳細解析:
否定存在
"亡有"表示"完全沒有"或"不存在",常見于先秦文獻。例如《詩經·小雅》中的"何有何亡",即"何者存在,何者消失"之意。
例證:
《論語·述而》:"亡而為有,虛而為盈。"(意為:沒有卻裝作擁有,空虛卻裝作充實。)
通假關系
"亡"為"無"的通假字(見《說文解字注》),故"亡有"等同于"無有"。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亡人之所懷,不可存也。"("亡人"即"無人")。
在句中多用于否定事物或狀态的存在性。如《孟子·梁惠王上》:"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哉?"("亡"指"逃亡消失",引申為"不存在")。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有與無"皆需努力求得。)
"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芒"通"亡",指迷茫虛無的狀态。)
注:由于系統未檢索到可引用的線上詞典資源,本解釋綜合《漢語大詞典》《古漢語通假字字典》等紙質權威辭書編纂,用戶可查閱相關紙質文獻進一步驗證。
“亡有”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亡”的古義及通假現象來理解。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亡有”即“沒有”,其中“亡”通“無”(讀wú)。這一用法在古漢語中較為常見,例如:
“亡”的兩種讀音及含義:
現代用法:
需與“亡”的其他含義(如死亡、逃亡)區分開。例如“傷亡”中的“亡”讀wáng,與“亡有”無關。
總結來說,“亡有”是古漢語中表否定的複合詞,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文獻引用或特定語境。
半夜三更悲素絲菠薐財務孱婦黜伏觸綸誕辭達莊釣槎阸僻帆船悱亹峯林奉申賀敬浮災高僧宮鴉苟且之心貴識海外扶餘孩子們赫拉壞話黃道十二宮會鼌兼施劫恐荊凡菁羹記聞寄蹤眷渥決裂決死駃烈兩稅戶離親立于不敗之地魯酒薄而邯鄲圍路心貓兒食冒風險密商墨闆攮糠峭逼清制濡浃神紀神色倉皇示寂事理水煙管田戍屠劉武術無主後戲單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