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主觀臆斷。《論語·子罕》:“子絶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何晏 集解:“以道為度,故不任意也。”
“毋意”是《論語·子罕》中孔子提出的“四毋”之一,原文為“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其核心含義是不主觀臆斷,強調認知事物時應避免僅憑個人經驗或偏見進行推測。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字面解釋
“毋”表示禁止(相當于“不要”),“意”指主觀臆測。合指不憑空猜測,要求以客觀事實為依據。
哲學内涵
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注解為“私意也”,即排除個人私心雜念,以“道”(客觀規律)為判斷标準。
認知層面
避免僅憑主觀經驗揣測他人意圖或事物本質,如《論語》注疏所言“以道為度,故不任意也”。例如,人際交往中不應“以己度人”,需結合實際情況分析。
行為準則
孔子将“毋意”與“毋必、毋固、毋我”并列,構成完整的修身原則:不武斷(毋必)、不固執(毋固)、不自私(毋我),共同指向理性與克己的态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論語》中其他“三毋”或相關儒家思想,可參考權威古籍注疏或哲學研究文獻。
《毋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不要"、"不必"、"不願意"。
《毋意》的部首是"母",筆畫數為6畫。
《毋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毋"是一個否定詞,表示"不要"、"不"的意思。"意"表示"願望"、"意願",兩個字組合起來表示"不要"、"不願意"。
《毋意》的繁體字是「毋懿」。
在古代漢字中,有時會将《毋意》寫作"勿意"或"無意",都表示意思相近的"不要","不願意"。
1. 我毋意再去那家餐廳吃飯。
2. 他毋意同意我的建議。
1. 無毋意:沒有不願意。
2. 毋談:不要談論。
1. 不要:用于表示不願意、不希望。
2. 不願意:不願意接受或參與。
1. 意願:表示願意、希望做某事的心情。
2. 想要:表示主觀上向往、希望得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