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聽用有德之言。《書·太甲中》:“視遠惟明,聽德惟聰。”《國語·楚語上》:“臣聞國君服寵以為美,安民以為樂,聽德以為聰,緻遠以為明。” 韋昭 注:“聽德,聽用有德也。”
“聽德”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經典文獻的詞彙,其含義與儒家倫理思想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聽德”指虛心聽取他人的忠告或德性之言,以此實現自我完善。該詞強調通過接納外界的有益建議來提升個人修養,尤其在治國理政或道德修行中體現價值。
《尚書·太甲中》
最早記載“視遠惟明,聽德惟聰”,将“聽德”與“聰”關聯,認為善聽有德之言是智慧的體現。
《國語·楚語上》
提出“聽德以為聰”,韋昭注解為“聽用有德之言”,進一步明确其内涵為采納賢者的建議。
儒家思想中的發展
知網文獻指出,儒家将“聽”列為“五事”(貌、言、視、聽、思)之一,賦予其倫理意義。善聽不僅是能力,更是一種德行,體現君子的謙遜與自省。
在現代語境中,“聽德”可理解為開放包容的溝通态度,適用于領導力培養、團隊協作等領域。例如,管理者需傾聽員工建議以優化決策,個人通過接納批評實現成長。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尚書》《國語》等經典文獻及儒家倫理思想,部分現代引申義為結合語境的擴展分析。可參考來源(漢典)、(知網文獻)、(查字典)等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
聽德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它有着多種含義。首先,聽德可以指傾聽他人的言行舉止,以了解其為人以及品質。其次,聽德還可以表示尊重他人的道德觀念,并遵守其言行規範。此外,聽德也可以指遵循自己的良好品德和行為方式。
聽德這個詞可以從它的部首和筆畫來拆分。其中,“口”是它的部首,《說文解字》中稱之為“合口”表明與口相關,表示有關于言辭,說話等中心含義。聽德的筆畫總共有十劃。
聽德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爾雅》,原意是指傾聽善于傾聽的特殊品質。
在繁體字中,聽德的寫法保持基本一緻,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聽德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聽德在古代是用“聽”字來表示。這個字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耳”字,表示耳朵,下面是“王”字,表示聽從、順從。
1. 他一貫聽德言聽德行,受到了大家的尊敬。
2. 學生能夠聽德是成長的重要表現之一。
3. 這個孩子不願意聽德,總是做一些違背道德的事情。
組詞:傾聽、聆聽、謹慎、言行合一
近義詞:留心、關注、重視、謹慎
反義詞:忽視、無視、不聽德、不計後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