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片的意思、柴片的詳細解釋
柴片的解釋
指 柴窯 古瓷的散片。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客有攜 柴窯 片磁,索數百金,雲:‘嵌于胄,臨陣可以辟火器。’……餘作《舊瓦硯歌》有雲:‘ 銅雀臺 址頽無遺,何乃剩瓦多如斯?文士例有好奇癖,心知其妄姑自欺。’ 柴 片亦此類而已矣。”
詞語分解
- 柴的解釋 柴 á 燒火用的草木:柴草。柴火。柴門。火柴。木柴。 燒柴祭天:“柴于上帝”。 瘦,不松軟:柴雞。柴心兒。 姓。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片的解釋 片 à 平而薄的物體:卡片。名片。 切削成薄的形狀:片肉片。 少,零星:片段(整體當中的一段)。片刻。片面。片甲不存。 指較大地區内劃分的較小地區:分片兒開會。 〔片假( 量詞,指面積、範圍、景象、心
網絡擴展解釋
“柴片”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區分:
-
古瓷散片(曆史文獻中的含義)
指柴窯古瓷的殘片或碎片。柴窯是五代後周時期的官窯,以燒制青瓷聞名,其瓷片因稀有珍貴常被收藏。清代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有人攜帶柴窯瓷片聲稱可“辟火器”,側面反映了當時對柴片的迷信與追捧。
-
比喻短小薄弱的事物(現代引申義)
作為成語使用時,“柴片”比喻力量薄弱、不足以支撐大局的人或物。例如形容資源匮乏或能力有限的情況,如“這點資金隻是柴片,難以推動項目”。
補充說明:
- 第一種解釋源于古籍記載,具有明确的曆史背景;
- 第二種解釋為現代語言中的引申用法,使用場景較特定,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閱微草堂筆記》原文或陶瓷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柴片(chái piàn)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下面分别給出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以及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柴(chái):木字旁 + 旨字頭,共有七筆;
- 片(piàn):牛字旁 + 片字底,共有四筆。
來源:
《柴片》中的“柴”字指的是樹枝、木材,後來引申為指柴草,也泛指木材的碎片。而“片”字則是指切割、砍斷的意思。因此,“柴片”一詞可以理解為木材的碎片。
繁體:
《柴片》這個詞沒有特定的繁體寫法,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寫法是相同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詞語《柴片》的寫法基本上和現代一緻,沒有明顯的變化。
例句:
1. 他生了一堆柴片,準備點火做飯。
2. 這個樹枝斷成了許多柴片。
組詞:
- 柴火:指燃燒的木材,多用于取暖或烹饪;
- 木片:指由木材切割或削片得到的薄片。
近義詞:
- 木屑:指木材刨削或砍伐時産生的細小碎片。
反義詞:
- 整塊木材:指完整的木材,未被切割或破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