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出 晉 皇甫谧 《高士傳·許由》:“ 堯 讓天下於 許由 ……不受而逃去。 齧缺 遇 許由 曰:‘子将奚之?’曰:‘将逃 堯 。’”後因以指隱居不仕。 唐 錢起 《題溫處士山居》詩:“ 潁 上逃 堯 者,何如此養真?” 唐 嚴維 《贈别劉長卿時赴河南嚴中丞幕府》詩:“匡時知已老,聖代恥逃 堯 。”
“逃堯”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傳說的成語,其含義和典故在不同文獻中有不同側重的解釋,但核心内容可歸納如下:
“逃堯”原指許由拒絕接受堯帝禅讓天下而選擇隱居的行為,後引申為主動放棄權位、選擇隱逸生活的象征。
核心故事
據晉代皇甫谧《高士傳·許由》記載,堯帝欲将天下讓給賢士許由,許由卻認為天下已治,不願為虛名所累,遂拒絕并隱居山林。齧缺(傳說中堯的臣子)問其去向,許由答:“将逃堯。”。
文學引用
唐代詩人錢起、嚴維等曾用此典,如“颍上逃堯者,何如此養真?”(錢起《題溫處士山居》),表達對隱逸生活的推崇。
多用于形容主動放棄高位或世俗功名的行為,常見于古典詩文或評價曆史人物時。例如:
不同文獻對“逃堯”的解讀略有差異,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深入考證,可參考《高士傳》《莊子·逍遙遊》等原始文獻。
逃堯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逃”和“堯”兩個字組成。
逃的部首是辶,總筆畫數為9畫;堯的部首是兀,總筆畫數為10畫。
逃堯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它指的是人們為了不受苛政壓迫或逃避困擾而離開原地的行為。
逃堯的繁體字為「逃堯」。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逃堯的寫法在形态上可能有所不同。然而,隨着語言和文字的發展,現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已經被統一規範,逃堯的現代書寫形式是以辶和兀組合成的。
1. 他因政治迫害,不得不逃堯離開了故鄉。
2. 這個國家的經濟崩潰,導緻許多人開始考慮逃堯的可能性。
逃匿、逃離、逃亡、逃脫。
逃避、遷徙、遠離。
安居、留守、入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