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诋訾的意思、诋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诋訾的解釋

[slander;defame;vilify] 毀謗非議

诋訾今古,高自位置。——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詳細解釋

亦作“ 詆訿 ”。毀謗;非議。《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 孔子 之徒,以明 老子 之術。” 司馬貞 索隱:“詆,訐也……謂詆訐毀訾 孔子 也。”《梁書·劉孝綽傳》:“ 孝綽 少有盛名,而仗氣負才,多所陵忽。有不合意,極言詆訾。” 宋 蘇舜欽 《上範公參政書》:“念之無他術焉,必取衆議而用之,則皆厭然而服,不復有所詆訾矣。” 清 沉德潛 《說詩晬語》卷下:“ 鐵崖 樂府,詆訿者比於妖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诋訾”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诋”和“訾”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和《古代漢語詞典》的釋義,其核心含義為“惡意诽謗與指責”,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詞義溯源

    “诋”本義為毀謗,《說文解字》釋為“苛也,一曰诃也”;“訾”則指非議,《禮記·曲禮》有“不訾重器”之說。二者結合後,詞義強化為帶有貶損意圖的攻讦行為,如《漢書·劉向傳》中“巧言丑诋”即含此意。

  2. 語用特征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及評論性文本,例如《資治通鑒》中“群臣诋訾新政”即描述對政策的激烈抨擊。現代漢語中多作“诋毀”“诽謗”的同義詞,但語義更側重公開、激烈的非議行為。

  3. 文化内涵

    從傳統倫理觀角度,“诋訾”被視作違背“君子慎言”準則的行為。《論語·顔淵》強調“浸潤之谮,膚受之愬”,而“诋訾”正屬于此類破壞人際關系的負面表達。

參考資料: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及《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诋訾”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ǐ zǐ(部分文獻中亦寫作“诋訿”),其核心含義為毀謗、非議。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引證與用例

3.異體與關聯詞

4.現代用法

多用于書面語境,表示對他人或事物的惡意批評或貶低,例如“肆意诋訾”“诋訾前人”。


提示:如需具體例句或進一步考據,可參考《史記》相關篇章及清代文學作品(如《閱微草堂筆記》)。

别人正在浏覽...

備史辯晰邊政表面光並立搏币不寤裁诏漕平癡肉團初度純臣彫枯低答牒呈短卒律嚲鞚掇拾章句否終斯泰富民渠敷顯苟利子歸輸國文喉襟歡噪慧水剪切矯抗金翅鳥旌繁金祿嫉俗繼統籍圖困人苦身焦思雷罇麗黃緑林豪傑鹿行錦平治天下切問近思琴挑文君齊暾阙政冗職埽愁帚石臼收據摅武松雲徒裎晚光未笄文雅無灰木武廟仙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