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殺戮染有疫病的人。《禮記·檀弓下》:“ 吳 侵 陳 ,斬祀殺厲。” 鄭玄 注:“厲,疫病。”《新唐書·蕭俛傳》:“夫以仁讨不仁,以義讨不義,先招懷,後掩襲,故有不殺厲,不禽二毛,不犯田稼,其救人如免水火,此必勝術也。”
殺厲(shā lì)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殺”與“厲”的原始義項解析:
基本釋義
“殺”本義為削減、消除(《說文解字》:“殺,戮也”),引申為克制、抑制;“厲”指禍患、疫病或嚴厲苛政(《爾雅·釋诂》:“厲,危也”)。故“殺厲”指消除災禍、遏制暴虐,常見于描述平息動亂或祛除瘟疫的語境。例如《周禮·天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以五氣、五聲、五色視其死生,兩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九藏之動,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終則各書其所以,而入于醫師”,其中“殺厲”隱含祛除病邪之意 。
古代文獻引證
在《左傳·昭公四年》中,魯國大夫申豐論藏冰之道時提到:“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遍,則……無災霜雹,疠疾不降,民不夭劄。”此處“疠疾不降”即“殺厲”之效,強調通過禮制調和自然以消弭災疫 。另見《漢書·刑法志》“衰世則不然……增以苛暴,殺厲無辜”,指嚴刑峻法對百姓的摧殘,“殺厲”在此表暴虐殺戮之義,屬貶義用法。
詞義演變
唐宋後,“殺厲”漸少單獨成詞,多融入“禳災殺厲”“除兇殺厲”等短語。明代醫書《瘟疫論》稱“疫氣流行……當以殺厲之氣攻之”,仍保留祛除疫病的核心語義 。
權威參考來源:
“殺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殺厲”指殺戮染有疫病的人。其中“厲”通“疠”,意為疫病或傳染病()。該詞常見于描述古代戰争或刑罰中對患病者的殘酷處置。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可參考《禮記》《新唐書》相關章節,或查閱古籍注疏資料。
安保百福爆花被囊卑下川渎惷駁颠覆對本額魯特風嵐豐強奮訊附搭幹雲蔽日汗出沾背浩穣護心欄佳事積草屯糧忌禁寄禁井魚進居卷回聚斂無厭開照開尊枯骴虧悮冷菜連到流落羅襪漭滉毛本毛羽未豐蒙茂木孫内在排偶龐鴻培敦楄部平安信屏匿撲冽青童君遒絶秋緒齊味權利上晝識裁霜收燙熱同覊頭蹄問疾崄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