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善于耕种的农夫。《穀梁传·桓公十四年》:“天下亲耕,以共粢盛;王后亲蚕,以共祭服。国非无良农工女也,以为人之所尽,事其祖禰,不若己所自亲者也。”《荀子·修身》:“良农不为水旱不耕。” 汉 徐干 《中论·民数》:“今之为政者,未知恤已矣。譬由无田而欲树艺也,虽有良农,安所措其疆力乎!”
(2).占田较多的农民。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今宜立之法。使一夫占田五十亩以上者为良农;不足五十亩者为次农;其无田而为閒民,与非工商、在官而为游惰末作者,皆驱之使为隶农。” 宋 陈亮 《书林勋<本政书>后》:“顾其间将使隶农耕良农之田,纳租视其俗之故,经赋出於良农,而隶农出军赋,疑非隶农所利。”
“良农”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与引申义
二、历史语境中的特殊定义 在宋代文献中,“良农”被赋予社会阶层属性,特指占田较多的农民。例如《鹤林玉露》记载,宋代将占田50亩以上者称为“良农”,不足者为“次农”,无田者则归为“隶农”。这种分类反映了古代土地制度对农民阶层的划分。
补充说明
需注意该词含义随时代变化:早期侧重品德与能力,宋代后衍生出经济地位相关的定义。现代使用中多回归本义,强调勤劳特质。
《良农》是一个词汇,它指的是一个优秀的农民或农业从业者。这个词结合了“良好”和“农民”的含义,形容一个勤劳、热爱农业、有丰富经验的农民。
《良农》中的部首是“艮”和“冖”。其中,“艮”通常被称为“山”字旁,表示与山相关的意思;“冖”表示覆盖、保护的意思。
《良农》的笔画总数是13画。
《良农》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农业典籍中。在古代农业社会中,农民是社会中最基础的劳动力,他们的贡献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良农》一词形容了那些勤劳、勤耕细作、努力追求农业发展的农民。
《良农》的繁体字为「良農」。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时候,《良农》可以写作「良辳」或「良農」。其中「辳」是一个古代汉字,表示耕作、农耕的意思。
以下是《良农》的几个例句:
与《良农》相关的组词有:
与《良农》近义词有:
与《良农》反义词有:
暗香暴敛不忘故旧不依车尘马迹呈上陈榻丑婆子喘嗽存殁邨庄粗枝大叶叠棊地统粉茧负势服皂鼛鼓割减钩盾刭杀警守金镞积志矩步方行苦操老境鍊力履冰履道緑鬟蛮荆梅槐蒙覆目眦涅盘戚恨球灯权摄诎意攘灾仁寿木软着陆山丁子师姑视若无睹适以相成时誉探水贴米僞言涡虫武妓香匙响榻乡谒小计效谋狎玩息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