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lail] 亦作“梿枷”。一種農具或武術器具,在一個長木柄上裝上一排木條或竹條,可用來打谷脫粒
(1).亦作“ 連耞 ”。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的農具,用來拍打谷物使脫粒。《說文·木部》:“柫,擊禾連枷也。” 宋 範成大 《秋日田園雜興》詩之八:“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二:“﹝連耞﹞擊禾器……其制:用木條四莖,以生革編之。長可三尺,闊可四寸。又有以獨梃為之者,皆於長木柄頭,造為擐軸,舉而轉之,以撲禾也。” 鮑昌 《庚子風雲》第一部第十七章:“ 大海 和 愛蘭 就用連枷來打豆子。”
(2).舊時一種可以同時枷禁多人的刑具。《醒世姻緣傳》第八三回:“四個人一面連枷,枷號二月示衆。”
連枷(lián jiā)是中國傳統農具,主要用于谷物脫粒,其結構由長柄和一組平行木條(或竹條)鉸接而成,通過揮動長柄使木條旋轉拍打谷物穗頭,使籽粒脫落。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權威來源參考:
農具功能
連枷是古代手工脫粒工具,主體由長木柄和可旋轉的敲杆組成。操作時手持長柄甩動,利用慣性使敲杆繞軸旋轉,反複拍打鋪展的麥、稻、豆類等作物,實現籽粒與穗分離。《現代漢語詞典》明确将其定義為“脫粒用的農具,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
詞源與字形
“枷”本義指頸械(刑具),後引申為敲擊器具。“連枷”一詞最早見于《釋名·釋用器》,稱“枷加也,加杖于柄頭以撾穗而出其谷也”,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進一步注解“枷”為“打谷具”,強調其“以木為架,擊禾取粒”的構造特征。
軍事化應用
宋代《武經總要》記載連枷曾被改裝為兵器,稱“鐵鍊夾棒”,以鐵鍊替代木軸,用于騎兵揮擊,屬冷門鈍器。此應用印證其力學原理的擴展性。
方言别稱
在部分地區有“梿枷”“連耞”等異寫,《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江淮官話、吳語區稱其為“調槌”或“榔枷”,反映地域農具命名差異。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連枷在部分農村地區仍有使用。中國農業博物館将其列為“傳統農具智慧”代表,強調其杠杆力學設計對早期農業生産的貢獻。
參考來源:
“連枷”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基本定義:連枷(拼音:lián jiā)是一種傳統農具,主要用于谷物脫粒。它由長木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通過拍打谷物使籽粒脫落。
結構特點:
醫學術語(連枷胸):
指多根肋骨骨折導緻胸壁局部失去支撐,形成反常呼吸運動的現象,需通過固定或機械通氣治療。
比喻義(較少見):
在成語中可比喻“多重束縛”,如“連枷之困”,但此用法權威性較低,多見于特定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造句或醫學案例,。
本末倒置禀賦筆潤殘忍草蹙稱當趁逐沖齧重身子鋤地出乎意料翠簪促揢的然牒辟房宴奮效怫逆凫藻告事高澤盥薇國華海南省阖扇黃犬歎護寶都旌木糾參老寡療狂遼右蛚蛬獵沙曆曆理事長鸾鑒沒産冥谧拿總逆産披沙簡金破瓦寒窯逡巡酒呿陀上檻升汰噬臍莫及食指動收買人心雙甄疏附戍籍太孫鲐顔堂途挑招微微了了下得手蝦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