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兆将有口福。語出《左傳。宣公四年》:“ 楚 人獻黿於 鄭靈公 。 公子宋 與 子家 将見。 子公 之食指動,以示 子家 ,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将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 子家 以告。及食大夫黿,召 子公 而弗與也。 子公 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 宋 朱松 《答保安江師送米》詩:“朝來食指動,忽接送米書。”
“食指動”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基本含義
形容看到美食或聞到香味時,食指不由自主地動起來,表達對食物的強烈渴望。這一說法源自《左傳·宣公四年》的典故:楚國獻鼋(大鼈)給鄭靈公,公子宋的食指突然顫動,他預言将嘗到美味,後因未分到鼋肉而“染指于鼎”,引發争端。
延伸用法
後也用于比喻對某事物産生濃厚興趣或躍躍欲試的狀态,如“令人食指大動”可形容吸引人的事物。
若指實際的手指跳動,可能與以下原因相關:
《食指動》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食指顫動。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人們激動、興奮的表現。當人們興奮或滿懷期待時,常常會感覺到自己的食指不自覺地顫動,所以形成了這個成語。
《食指動》的拆分部首是食(食物)和指(手指),整個成語共有10個筆畫。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文選·陸肱集》一書中,後來在《三國演義》也有使用。它形容人們因為興奮激動而出現細微的身體變化。
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是「食指動」。
在古代,食指的寫法為「饣」,指的寫法為「止」,所以《食指動》的古代漢字寫法是「饣止動」。
他聽到好消息時,激動得食指動了動。
組詞:食物、指導、動作
近義詞:食指顫、食指顫抖、手指抖動
反義詞:手指靜止、食指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