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alpitation]∶心髒的跳動
心動加劇
(2) [be moved]∶内心有所觸動
(3) [be startled;be shocked]∶内心驚動,吃驚害怕
餘方心動欲還。——宋· 蘇轼《石鐘山記》
(1).指心跳,突感不安。《戰國策·趙策一》:“ 襄子 如廁,心動,執問塗者,則 豫讓 也。”《史記·高祖本紀》:“ 趙 相 貫高 等謀弑 高祖 , 高祖 心動,因不留。”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假谲》:“ 魏武 嘗言:人欲危己,己輒心動。”
(2).内心有所觸動。 戰國 楚 宋玉 《高唐賦》:“悠悠忽忽,怊悵自失,使人心動,無故自恐。” 南朝 梁 江淹 《恨賦》:“薄暮心動,昧旦神興。” 應修人 《不留名字的愛我者》:“我每每投身到人群裡,看見頭一個人,就覺得有些面熟,有些心動。”
(3).謂産生想做某事的念頭。《紅樓夢》第一一八回:“ 邢夫人 本是個沒主意的人,被傻大舅一番假話哄得心動。”
“心動”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以下是綜合解析:
生理層面的心跳
指心髒的跳動,如“心動加劇”。這是最基礎的生理現象描述,通常用于醫學或日常描述身體反應。
心理層面的觸動
表示内心因外界事物産生波動,如被感動、驚訝或産生情感共鳴。例如蘇轼《石鐘山記》中“餘方心動欲還”,描述因驚懼而内心不安。
産生念頭或欲望
指萌生做某事的沖動,如《紅樓夢》中邢夫人被哄騙後“心動”,或現代語境中“看到精美商品令人心動”。
古典文學中的“不安”
古文中常以“心動”暗示預感危險或變故,如《戰國策》中趙襄子因預感危險而“心動”。
現代情感表達
現多用于形容對人或事物的喜愛,如“遇到喜歡的人會心跳加速、面紅耳赤”,是愛情萌芽的典型表現。
若描述病理性心跳異常(如“心律不齊”),需結合醫學語境,避免與情感表達混淆。
心動是指心靈受到感動而産生的情感波動。當我們遇見某些令自己激動、喜愛或期待的事物時,心髒就會加速跳動,這種狀态被形容為心動。心動也可以表示對某人産生好感、愛慕的感情。
心動的拆分部首是心字的“心”部,表示與心有關;拆分的筆畫為4畫。
心動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邶風·靜女》:“心而勞思,中心憂斁。”後來,隨着文化發展,這個詞逐漸被用來形容人的感受和情感變化。
心動的繁體字為「心動」。
在古代,心動的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通常是将“心”字單獨寫在上方,下面跟字“震”或“爭”加以修飾,表示心靈産生的動蕩、激動。
1. 當我聽到那首歌的時候,我的心動得不停跳動。
2. 她笑得很甜,每次看到她,我的心都不由自主地動了起來。
3. 這部電影真是太感人了,讓我心動不已。
心動的相關詞語有:心感、心緒、心跳、心念、心動不已。
心動的近義詞有:心情激動、心潮澎湃、心花怒放。
心動的反義詞有:心不動、心安理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