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斷意連的意思、筆斷意連的詳細解釋
筆斷意連的解釋
點畫雖斷,而筆勢相連,能給人貫通、協調、完整的美感,即所謂“筆不到而意到”。
唐太宗李世民《王羲之傳論》稱:“觀其點畫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
詞語分解
- 筆斷的解釋 筆寫的斷語;文字結論。《明史·文苑傳四·董其昌》:“又採留中之疏切於國本、藩封、人才、風俗、河渠、食貨、吏治、邊防者,别為四十卷。倣史贊之例,每篇繫以筆斷。”
- 連的解釋 連 (連) á 相接:連日。連夜。連年。連亘(接連不斷)。連襟(姐妹的丈夫之間的親戚關系)。連載。連綴。連理。烽火連天。連篇累(噄 )牍。 帶,加上:連帶。連坐(一個人犯法,他的家屬、親族、鄰居連帶受
網絡擴展解釋
“筆斷意連”是中國書法和繪畫中的一種重要技法,指筆畫或點畫在形式上雖斷開,但通過筆勢、神韻或氣脈保持内在連貫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1.核心定義
- 技法本質:通過斷開筆畫或字形的物理連接,利用筆鋒走向、空間呼應等手法,使整體作品呈現連貫的“意”與“氣”。例如,行草書中筆畫看似獨立,但通過空中運筆的虛勢形成聯繫。
2.技法要點
- 呼應關系:筆畫之間需有“顧盼生姿”的呼應,如上一筆收筆的筆勢自然引導下一筆起筆方向。
- 虛實結合:既包含可見的遊絲牽連(如行書中的細線連接),也包含無形的氣脈貫通(如草書中的斷筆)。
3.應用範圍
- 書體側重:在行書、草書中表現尤為明顯,楷書雖也有此意,但不如行草書直觀。
- 章法布局:不僅適用于單字結構,也用于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整體協調,形成“字斷氣連”的效果。
4.曆史評價
- 唐代張彥遠評張僧繇、吳道子作畫“筆不周而意周”,唐太宗贊王羲之書法“狀若斷而還連”,均強調此技法的藝術價值。
5.學習建議
- 臨帖時需觀察筆畫間的虛接與呼應,避免“斷氣”;創作中可通過調整筆勢節奏和空間留白強化意連感。
通過這種技法,作品在形式上疏密有緻,在神韻上渾然一體,體現了中國傳統藝術“以虛代實”的美學思想。
網絡擴展解釋二
《筆斷意連》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筆絕筆墨之外,思想依然相通。該成語由5個字組成,包含了“筆”、“斷”、“意”和“連”四個部首。拆分部首是“⿰⿱⿰⿳⿵⿺”, 筆畫數為23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荀子·勸學篇》:“大師曰:‘用得第一心,意得第一褊,筆得第一明,白紙得第一。’故曰:‘筆斷意連。’”大意是指思想和交流不僅依賴于用筆書寫,更主要的是通過心裡的思考來實現。
《筆斷意連》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筆斷意連”。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總體上字形相似。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無論距離有多遠,我們之間的思想始終筆斷意連。
2. 即使電離了,我們的心靈仍然能夠互相溝通,因為筆斷意連。
3. 雖然我們身處不同的國家,但通過互聯網,筆斷意連。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斷筆”、“意境”、“心靈相通”等。近義詞可以是“心心相印”、“思維相通”等。而反義詞則可能是“失去聯繫”、“思維隔絕”等。
希望這些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