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蜼和螭。喻微賤之人。《宋書·吳喜傳》:“何得以其蜼螭,高自比拟。”
(2).指蜼和螭的形狀。 清 陳夢雷 《木瘿瓢賦》:“兼樸茂而有文兮,俟刻雲雷繪蜼螭。”
“蜼螭”一詞在漢語中非常罕見,目前未在權威古籍或現代文獻中發現明确記載。根據字形和漢字構詞規律,可嘗試拆解分析:
1. 單字釋義:
蜼(wèi): 古代指一種長尾猿猴類動物。《說文解字》載:“蜼,如母猴,卬鼻長尾。” 其形象可能類似現代金絲猴,古代常作為圖騰或神話元素出現。
螭(chī): 中國神話中的無角龍,《說文》解釋為“若龍而黃”,是青銅器常見紋飾,象征祥瑞或力量。另有說法指其為山林精怪。
2. 組合可能性:
建議: 若此詞出自特定文獻(如地方志、小說或出土文獻),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可提供原文語境以便進一步考證。若無具體出處,可能為生造詞或冷僻組合,需謹慎使用。
《蜼螭》(wèi l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蜻蜓。
《蜼螭》的部首是蟲,并且是由蟲字旁構成的。它的總筆畫數為19。
《蜼螭》的來源較為複雜,它是出自古代文學作品《山海經》中的一段描述。《山海經》是中國古代的一本地理志怪著作,記錄了許多神話傳說和地理景觀。
《蜼螭》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蜼螭」。
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對于《蜼螭》這個詞,其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差别不大,仍然是「蜼螭」。
1. 藍天白雲之間,一隻蜼螭翩翩起舞。
2. 春日的花叢中,蜼螭停在花瓣上。
蜼螭沒有常見的組詞,因其作為一個單獨的詞語較為常見。
蜼螭的近義詞可以是蜻蜓、飛蜓。
蜼螭的反義詞可以是其他非蜻蜓的昆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