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宮殿瓦所作之硯的俗稱。 明 王子充 《漢未央宮瓦硯記》:“ 漢 未央宮 諸殿瓦,其身如半筒,而覆檐際者,則其頭有面外向,其面徑五寸,圍一尺六寸強,有四篆字,字凡六等……面至背厚一寸弱,其背下可研墨, 唐 宋 以來人得之,即去其身以為硯,故俗呼瓦頭硯也。”
“瓦頭硯”是古代以宮殿建築瓦片改制而成的硯台,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定義與别名
瓦頭硯指漢魏時期未央宮、銅雀台等宮殿的瓦片,經改造後制成的硯台。因瓦片頭部(覆檐部分)厚實平整,適合研墨,唐宋時期被截取瓦頭部分制硯,故得名。别名“硯瓦”,強調其材質來源。
形制與工藝
原瓦片呈半筒狀,面徑約五寸,厚一寸左右,背面平整。制硯時去除瓦身,僅保留頭部,篆刻文字常見于表面,兼具實用與收藏價值。
曆史文獻記載
明代王子充《漢未央宮瓦硯記》詳細描述了其形制與制作方法,唐代詩人貫休亦有“應念研磨苦,無為瓦礫看”的詩句,印證了唐宋時期瓦頭硯的流行。
文化意義
作為文房用具,瓦頭硯融合了建築遺存與文人雅趣,體現了古代工匠對廢棄材料的再利用智慧,也承載了曆史記憶。
注:部分資料提到其比喻書法繪畫技藝高超(如),但多數權威文獻未提及此用法,可能為引申義或誤讀,需謹慎采用。
瓦頭硯是指一種用瓦片制成的硯台。硯台是中國古代文房四寶之一,用于研磨墨塊提供墨汁的工具。瓦頭硯是硯台的一種特殊形式,通常由多塊瓦片拼接而成。
“瓦頭硯”這個詞是由三個漢字組成的。其中,“瓦”字是由2個部首組成:左邊是“丷”部,右邊是“白”部。總筆畫數為5。另外,“頭”字由“彡”部組成,總筆畫數為4,“硯”字由“石”部和“硬”部組成,總筆畫數為13。
“瓦頭硯”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中國古代,屋頂大多使用瓦片覆蓋,因此人們就使用剩餘的瓦片制作成硯台,方便書寫。另外,瓦片的質地也適合研磨墨塊,所以被廣泛應用。在繁體字中,瓦頭硯以「瓦頭硯」的形式呈現。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以“瓦頭硯”中的“瓦”字為例,古時候的寫法類似于“練”,差異主要體現在筆畫的書寫順序和連接方式上。
例句:我在書房裡放了一個漂亮的瓦頭硯。
組詞:瓦片、瓦台、硯池。
近義詞:瓷硯、木硯
反義詞:水筆、鋼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