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授官皆给告身,未有告身之前,先给文书以为凭证,称信牒。《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二载》:“是时府库无蓄积,朝廷专以官爵赏功……其后又听以信牒授人官爵,有至异姓王者。” 胡三省 注:“信牒者,未有告身,先给牒以为信也。”参见“ 告身 ”。
“信牒”是唐代用于官员任命的一种临时凭证文书,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信牒是唐代在正式授官文件“告身”下发前,作为临时凭证的文书。它的作用类似于现代任命前的“预任证明”,用于确认官员身份或赏功时的过渡性文件。
历史背景与功能
相关文献与影响
信牒的记载多见于史书,如《资治通鉴》提及的案例,以及元代胡三省注疏中对其功能的说明。这种制度反映了唐代官僚体系在特定时期的灵活性与弊端,同时也为后世研究职官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结来看,信牒是唐代官僚制度中的临时性任命文书,既体现了行政流程的过渡机制,也在历史演变中暴露了权力滥用的隐患。
信牒指的是用来传递信息或者传达意图的书信或文件。在现代社会中,信牒通常是指正式的函件或公文,用于商务、法律、政治等场合。
信牒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信(人字旁)和牛(牛字底)。其中,“信”的部首是人字旁,表示与人有关的事物;“牛”的部首是牛字底,表示与牛有关的事物。信牒共有15个笔画。
信牒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在古代,人们用牛的皮革制成的简牍作为书写材料,用以撰写信件或文书。因此,信牒一词由来,指的就是使用牛皮或其他类似材料制成的信件或文书。
在繁体字中,信牒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特殊变化。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信牒的字形可能会有一些差异。然而,这些差异并不影响对信牒的理解和意义。古时候信牒的字形可能更加简单,但基本的字义和用法并未改变。
1. 我收到了一封重要的信牒。
2. 请将这份信牒转交给经理。
3. 这是一封来自政府的公文信牒。
组词:信函、书牍、公文、函件。
近义词:信件、信笺、复函。
反义词:口头通知、口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