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地平面以下;地面以下。《孟子·滕文公下》:“水由地中行, 江 、 淮 、 河 、 漢 是也。” 宋 沉括 《夢溪筆談·雜志一》:“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三》:“蓋他處水皆轉峽出,必有一洩水門,惟此地明洩澗甚少,水皆從地中透去。”
(2).大地的正中。《周禮·地官·大司徒》:“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 孫诒讓 正義:“地中者,為四方九服之中也。《荀子·大略篇》雲: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
(3).泛指地理位置居中。 唐 韓愈 《衢州徐偃王廟碑》:“ 秦 處西偏,專用武勝…… 徐 處得地中,文德為治。”
“地中”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核心義項:
指地平面或地表以下的區域,常與自然現象、地質活動相關。例如《孟子·滕文公下》提到“水由地中行”,描述江河在地表下流動的自然規律。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用“地中無窮”形容石油蘊藏于地下。
特指地理位置的中心點,具有古代天文與地理測量的意義。《周禮·地官·大司徒》記載通過日影測定“地中”,即“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處,象征天地中心。此概念與古代“王者居天下之中”的政治觀念相關。
用于描述某區域處于相對中心的位置,不特指絕對地理中心。例如唐代韓愈在《衢州徐偃王廟碑》中稱“徐處得地中”,強調其居中的戰略意義。現代用法如“基地選址需地中便利”也沿用此意。
補充說明:部分文獻(如《徐霞客遊記》)提到“水從地中透去”,結合語境可能同時包含地理居中與地下空間的雙重含義。需根據具體文本進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