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磋相正。 唐 元稹 《叙詩寄樂天書》:“每公私感憤,道義激揚,朋友切磨……凡所對遇異於常者,則欲賦詩。” 宋 蘇洵 《與歐陽内翰第三書》:“非徒援之於貧賤之中,乃與切磨議論共為不朽之計。”
摩擦;摩搓。 漢 王充 《論衡·定賢》:“今又但取刀、劍,恒銅鉤之屬,切磨以嚮日,亦得火焉。”
“切磨”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ē mó,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字面解釋
由“切”(切割)和“磨”(磨砺)兩個動作組成,本義指通過物理加工使物體更精細,例如加工玉石、工具等。
例句:藍寶石需經切磨才能展現光澤;漢代王充提到刀劍切磨可生火。
摩擦動作
在古漢語中,也指物體間的摩擦或摩搓,如《論衡》中描述刀劍切磨取火。
比喻義:形容通過不斷研讨、修正以提升自我,類似于成語“切磋琢磨”(qiē cuō zhuó mó)的簡略形式。
在當代語境中,常見于強調工藝加工(如寶石切磨)或比喻個人成長(如“切磨自我”)。需注意與完整成語“切磋琢磨”的區分,後者涵蓋更全面的學習過程。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或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論衡》《元稹詩集》等文獻。
“切磨”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在多個方面都有特定的意義。首先,“切磨”可以指刀具或者石器的磨切,比如磨刀、磨剪刀等。這個意義可以延伸為修整、磨煉、打磨等意思。其次,“切磨”還可以指勞心勞力的工作,比如刻苦學習、辛勤努力等。此外,它還可以表示刻意推敲、琢磨思考等。
根據部首和筆畫來拆分,“切磨”是由刀旁和石兩個部首組成。刀旁是一個常見的部首,表示與刀有關;石部首則表示與石頭有關。切磨的總筆畫數為10個,刀旁的筆畫數為2,石部首的筆畫數為5。切磨這個詞的構造比較複雜,同時也展現了中國漢字的獨特魅力。
切磨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在繁體字中,切磨的形态和簡體字基本一緻,隻是稍微有些變化,例如繁體字切的下半部分比簡體字更繁瑣,磨的右側有一個額外的“石”字旁。繁體字切磨保留了原始形态的一些特點,使得這個詞更有個性與曆史底蘊。
早期的漢字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切字在古代寫法中與現代寫法類似,刀部下邊的毛刺較多。磨字也沒有太大變化,石部在形态上與現代寫法基本一緻。古代人們對切和磨這兩個字的寫法在字形結構和筆劃方向上有細微差别,但總體來說,他們依然可以與現代漢字認作是同一個字。
以下是一些用切磨這個詞造句的例子:
一些與“切磨”相關的組詞有:切割、磨砺、刻苦切磋。
與“切磨”意思相近的詞語有:修煉、打磨、琢磨。
與“切磨”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敷衍、馬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