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名的意思、避名的詳細解釋
避名的解釋
猶言隱姓埋名。《後漢書·逸民傳·韓康》:“時有女子從 康 買藥, 康 守價不移,女子怒曰:‘公是 韓伯休 那?乃不二價乎?’ 康 歎曰:‘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藥為?’乃遯入 霸陵 山中。” 清 姜宸英 《哭魏叔子》詩之二:“更無 安道 能求死,隻有 韓康 解避名。”
詞語分解
- 避的解釋 避 ì 躲,設法躲開:避雨。避暑。避世。避諱。回避。避重就輕。避世絕俗。 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針。 躲就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名的解釋 名 í 人或事物的稱謂:名字。名氏。名姓。名義。名分(坣 )。名堂。名落孫山。名存實亡。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做某事時用來作依據的稱號:這些人以“辦學”為名,行騙錢之實。 叫出,說出
網絡擴展解釋
“避名”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ì míng,其核心含義是避免暴露真實姓名或身份,通常指通過隱姓埋名來保護隱私或避免不必要的關注。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避名”字面意為“避開名字”,指主動隱藏真實身份或姓名。這種行為可能出于保護隱私、逃避追蹤、避免社會紛擾等目的。例如古人隱逸山林時常用化名,即為“避名”的典型表現。
2.典故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逸民傳·韓康》的記載:韓康賣藥時因被認出身份,感歎“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隨後隱居山中。這一典故成為“避名”的經典例證,強調隱退以保全自我。
3.使用場景
- 修身避世:如林逋所言“保生者寡欲,保身者避名”,主張通過低調生活修身養性。
- 避免名譽牽累:曾國藩提到“古人臨大節而不奪,今人見小利而易守”,批評時人追逐虛名,推崇古人避名的淡泊态度。
- 現代引申:當代也可用于形容公衆人物或學者為專注事業而減少曝光,如錢鐘書逃避社交活動以專心學術。
4.相關詞彙
- 近義詞:隱姓埋名、韬光養晦。
- 反義詞:沽名釣譽、嘩衆取寵。
總結來看,“避名”不僅是一種行為方式,更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淡泊名利、注重内在修養的價值觀念。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例句,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相關詩詞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避名這個詞是指為了避免名字暴露或保護隱私而使用别名或化名的行為。下面是關于避名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避名的拆分部首為“辶”和“口”,總共有12個筆畫。
來源:
避名一詞源自于漢語中的“避”和“名”兩個詞語。
繁體:
避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避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避名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然是使用“辶”和“口”這兩個部首。
例句:
- 為了保護自己的隱私,他選擇了避名。
- 她以一個假名字來避免被人認出。
組詞:
避名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比如“避名藏姓”、“避名識群”等。
近義詞:
與避名相關的近義詞包括“化名”、“取名”等。
反義詞:
與避名相對的反義詞為“真名”、“實名”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非常樂意繼續幫助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