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計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五類土地的産物,以制定貢稅。《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隋書·經籍志二》:“司徒掌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教,以佐王擾邦國,周知九州之域,廣輪之數,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及土會之法。”
“土會”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古代統計山林、川澤、丘陵、墳衍(高地)、原隰(低濕之地)五類土地的物産,以此制定貢稅制度。這一概念源自《周禮·地官·大司徒》,是古代土地管理和稅收政策的重要依據。
2. 曆史背景與用法
3. 其他相關解釋
部分資料(如)提到“土會”作為成語,形容“不懂世故的人”,但此釋義在其他權威文獻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需謹慎參考。
總結
“土會”的核心含義與古代土地統計和稅收制度相關,建議結合《周禮》等典籍進一步理解其曆史背景。若需查看具體文獻内容,可參考漢典或相關古籍解析來源。
《土會》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土地産出物産豐富,農民富裕的現象。
《土會》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土”和“人”。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土會》最早見于《詩經·豳風·豐年》:“稻實稷實,黍稷稻穨。”意為稻米豐收,黍稷草木長得高大。
《土會》的繁體字為《土會》。
《土會》在古代有一種叫做篆書的字體形式,可以寫成“”。這種寫法在篆刻藝術中被廣泛使用。
1. 這個地方環境優美,氣候宜人,真是個土會之地。
2. 區域内的農民經過幾年的努力,實現了土會,農村發展迅速。
土地、農會、農民、農田、農村
豐收、富饒、富庶、肥沃
荒涼、貧瘠、歉收、貧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