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的一種脂膏。 晉 王嘉 《拾遺記·燕昭王》:“不踰一年, 王母 果至,與 昭王 遊于燧林之下,説 炎帝 鑽火之術。取緑桂之膏,燃以照夜。忽有飛蛾銜火,狀如丹雀,來拂於桂膏之上。” 晉 王嘉 《拾遺記·洞庭山》:“採柏實以合桂膏,用養心神。”
“桂膏”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和用法區分:
一、字面含義(古籍記載)
基本定義
指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脂膏,常與神話或方術相關。晉代王嘉《拾遺記》多次提及,如用綠桂之膏燃照、混合柏實養護心神。
具體用途
二、引申含義(現代詞典釋義)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比喻榮華富貴的生活,取“桂”象征尊貴、“膏”喻指富足之意。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直接例證,可能是基于字面元素的引申。
建議參考方向
若用于古文解讀,應優先采用“脂膏”本義;若涉及現代比喻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更多古籍原文可查閱《拾遺記》或權威曆史文獻。
桂膏(guì gāo)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桂”和“膏”兩個字組成。
桂膏的部首分别是“木”和“肉”,部首“木”表示與樹木有關,部首“肉”表示與肉類有關。
桂膏的筆畫總共有11畫。其中,“桂”字由10畫構成,“膏”字由11畫構成。
桂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醫藥文獻中,是一種由桂皮制成的膏狀物。桂皮是指桂樹的樹皮,具有較強的香氣和藥用價值。在古代,人們常将桂膏用于療養、滋補和美容。
桂膏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桂膏」,與簡體字的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較為繁複。桂膏在古代常被寫作「檜膏」。其中,“檜”字是對桂樹的古稱,它由木字旁與貴字旁組成,總共有14畫。而“膏”字的古寫形式為「膏」,筆畫數與現代相同。
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了桂膏在不同語境中的使用:
1. 「喝點桂膏粥,對身體很有好處。」
2. 「這款面霜中含有桂膏精華,能夠滋潤肌膚。」
桂膏的相關組詞有:桂皮、桂花、桂枝、桂樹、桂冠。
桂膏的近義詞包括:香膏、香露、檀膏。
桂膏的反義詞為: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