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兵的意思、戈兵的詳細解釋
戈兵的解釋
兵器。亦代指戰争。《易·說卦》:“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胄,為戈兵。”《管子·心術下》:“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於戈兵。” 唐 殷堯藩 《署中答武功姚合》詩:“全家笑無辱,曾不見戈兵。” 清 顧炎武 《洛陽》詩:“詎忘修禮樂,何計偃戈兵。”
詞語分解
- 戈的解釋 戈 ē 古代的一種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制成,裝有長柄:幹(乶 )戈。倒(僶 )戈。枕戈待旦。 姓。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 兵的解釋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沖突)。 與軍事或戰争有關事物的統稱:兵法。兵家。兵機。兵釁(戰争的争端
網絡擴展解釋
“戈兵”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戈兵”指代兵器或戰争,包含雙重含義:
- 兵器總稱:特指以“戈”為代表的冷兵器(橫刃長柄,青銅/鐵制),如《易·說卦》将“戈兵”與甲胄并列。
- 戰争象征:引申為軍事沖突,如唐代殷堯藩詩句“曾不見戈兵”即表達對和平的向往。
二、字源解析
- 戈:甲骨文象形字,原指橫刃長柄武器(《漢典》),後擴展為兵器統稱,如《三國演義》中“持戈執戟”。
- 兵:本義為“雙手持斧”,後指士兵或軍隊。二字組合強化軍事意象,如《管子》中“惡氣迎人,害於戈兵”即強調人際沖突升級為戰争。
三、使用場景
- 古典文獻:多見于史書、兵書及詩詞,如顧炎武《洛陽》詩“何計偃戈兵”表達止戰願望。
- 現代語境:主要出現在曆史研究、成語引用(如“化幹戈為玉帛”)或文學創作中。
四、文化意涵
該詞承載中國古代“以戰止戰”思想,如《禮記》強調“執幹戈以衛社稷”的防禦性戰争觀,反映兵器與和平的辯證關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戈兵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