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的意思、戊戌變法的詳細解釋
戊戌變法的解釋
又稱“戊戌維新”。1898年(舊曆戊戌年)資産階級改良派進行的************運動。中日甲午戰争後,康有為等在北京發起“公車上書”,反對籤訂《馬關條約》,要求變法圖強,并在各地組織學會,設立學堂和報館,宣傳變法維新。1898年6月,光緒帝引用維新人士,并頒布“明定國是”诏,宣布變法,推行新政。9月,慈禧太後************,幽禁光緒帝,捕殺譚嗣同等維新人士,變法運動失敗。參見“百日維新”(1081頁)。
詞語分解
- 戊的解釋 戊 ù 天幹的第五位,用作順序第五的代稱。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 變法的解釋 指曆史上對國家法令做重大改革變法者因時而化。;;《呂氏春秋;察今》詳細解釋指曆史上對國家的法令制度作重大的改變。《商君書·更法》:“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明 劉基 《半
網絡擴展解釋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資産階級改良運動,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是1898年(農曆戊戌年)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推行的政治改革運動,旨在學習西方制度,實現君主立憲制。
二、時間線
- 開始: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诏》)
- 結束:1898年9月21日(慈禧發動政變)
- 曆時:103天,故稱"百日維新"
三、主要内容
- 政治改革:裁撤冗官、準許官民上書言事,嘗試建立君主立憲框架;
- 經濟措施:設立農工商總局,獎勵實業創新,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 軍事革新:裁汰舊軍,訓練新式海陸軍,實行征兵制;
- 文教突破:廢除八股,創辦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前身),派遣留學生;
- 思想傳播:開放報禁,翻譯西方著作,推動新思想傳播。
四、失敗原因
- 觸動了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利益
- 缺乏軍事支持與群衆基礎
- 改革過于激進且缺乏實操性
五、曆史意義
- 中國近代首次制度變革嘗試,推動思想解放
- 為辛亥革命奠定思想基礎
- 促進近代教育、新聞出版業發展
- 标志資産階級登上政治舞台
補充說明:該運動雖失敗,但其"變法圖強"理念深刻影響了後續革命。更多細節可參考搜狗百科、曆史文化專題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是指清朝末年的一次************運動,目的是進行現代化改革。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戊戌和變法。
戊戌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戈(ㄍㄜ)和火(灬)。戈是武器的意思,火代表戰争和動蕩。戊戌也是中國農曆的紀年法,代表戊戌年,通常與一些重要曆史事件相關。
變法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又(又)和巴(巳)。又有再次的意思,巴有變化的意思。所以變法指的是再次進行改革。
戊戌變法這個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的中國曆史。當時,光緒帝面臨外侮和國内的經濟、軍事和政治危機,需要通過改革來挽救國家。維新派為此提出了很多新的政策和措施,但最終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失敗。
戊戌變法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戊戌變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關于戊戌變法,由于其發生在近代史中,所以其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相同。
例句:戊戌變法是中國曆史上一次重要而失敗的變革嘗試。
組詞:戊戌年、戊戌政變、戊戌維新
近義詞:光緒變法、維新運動
反義詞:保守主義、廢除變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