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的意思、戊戌變法的詳細解釋
戊戌變法的解釋
又稱“戊戌維新”。1898年(舊曆戊戌年)資産階級改良派進行的************運動。中日甲午戰争後,康有為等在北京發起“公車上書”,反對籤訂《馬關條約》,要求變法圖強,并在各地組織學會,設立學堂和報館,宣傳變法維新。1898年6月,光緒帝引用維新人士,并頒布“明定國是”诏,宣布變法,推行新政。9月,慈禧太後************,幽禁光緒帝,捕殺譚嗣同等維新人士,變法運動失敗。參見“百日維新”(1081頁)。
詞語分解
- 戊的解釋 戊 ù 天幹的第五位,用作順序第五的代稱。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 變法的解釋 指曆史上對國家法令做重大改革變法者因時而化。;;《呂氏春秋;察今》詳細解釋指曆史上對國家的法令制度作重大的改變。《商君書·更法》:“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明 劉基 《半
專業解析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革新意義的政治運動,發生于清朝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農曆戊戌年)。其核心是由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推動,試圖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實現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挽救清王朝的統治危機。
詞義與曆史背景
從漢語詞源分析,“戊戌”為幹支紀年法中的組合,“戊”屬天幹第五位,“戌”屬地支第十一位,合指1898年。而“變法”一詞源自《商君書·更法》,意為“變革法度”。該運動因曆時僅103天,又稱“百日維新”。
主要内容與措施
- 政治改革:裁撤冗官、鼓勵民間上書言事,試圖打破傳統官僚體制。
- 教育革新:廢除八股文,創辦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前身),派遣留學生。
- 經濟舉措:設立鐵路礦務總局,鼓勵實業發展,效仿西方工業化模式。
- 軍事調整:裁減綠營,訓練新式陸軍,意圖強化國防力量。
結果與影響
變法因觸及保守派利益,最終遭慈禧太後為首的勢力鎮壓,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其失敗暴露了封建體制的頑固性,但推動了近代思想啟蒙,為辛亥革命奠定基礎。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評價其為“中國革新之嚆矢”。
參考文獻:
-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中國近代史綱要》
- 中華書局《辭海》(第七版)曆史分冊
- 北京大學出版社《戊戌變法史事考》
網絡擴展解釋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資産階級改良運動,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是1898年(農曆戊戌年)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推行的政治改革運動,旨在學習西方制度,實現君主立憲制。
二、時間線
- 開始: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诏》)
- 結束:1898年9月21日(慈禧發動政變)
- 曆時:103天,故稱"百日維新"
三、主要内容
- 政治改革:裁撤冗官、準許官民上書言事,嘗試建立君主立憲框架;
- 經濟措施:設立農工商總局,獎勵實業創新,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 軍事革新:裁汰舊軍,訓練新式海陸軍,實行征兵制;
- 文教突破:廢除八股,創辦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前身),派遣留學生;
- 思想傳播:開放報禁,翻譯西方著作,推動新思想傳播。
四、失敗原因
- 觸動了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利益
- 缺乏軍事支持與群衆基礎
- 改革過于激進且缺乏實操性
五、曆史意義
- 中國近代首次制度變革嘗試,推動思想解放
- 為辛亥革命奠定思想基礎
- 促進近代教育、新聞出版業發展
- 标志資産階級登上政治舞台
補充說明:該運動雖失敗,但其"變法圖強"理念深刻影響了後續革命。更多細節可參考搜狗百科、曆史文化專題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哀杖寶珠山茶悲淚兵匠車夫愁窘棰損篡辭促韻擋戗纛章京德曜得意之作電轉兒東抄西轉發藻分局給輸鼓半鬼渾和樂後辟郊蔔積蠧金菊今文經九經庫劇路楞嚴會憐傷莅莅籠火馬圉廟堂拿大草漆宮氣貌七死七生秋放聖寶死契絲網損撤蘇小妹擡敬太平策田戶天人之際通領投畀豺虎推詳枉死羅城為法自弊下苦湘平仙觀鄉飲酒小翅潇森新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