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对我国西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统称。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二:“父椎牛骨,而子渐之,谿峒土人数十年而食假鬼。”
“谿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自然地理概念
指山间峡谷或溪流,由“谿”(同“溪”,指山间小河流)和“峒”(山洞或峡谷)组合而成,形容险峻壮丽的山川地貌。
人文地理概念
旧时特指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如广西、湖南、贵州等地的某些区域。这一用法多见于历史文献,如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中提到的“谿峒土人”。
读音区别:
部分资料标注为“xī tú”,但更权威的文献(如、4)及现代词典多读作“xī dòng”,后者更符合“峒”字在“崆峒”“苗峒”等词中的常见发音。
语境关联:
描述自然景观时侧重地形特征,如“谿峒幽深”;涉及民族历史时则指代聚居区域,如“谿峒文化”。
该词兼具自然与人文双重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建议优先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词典(如、4)的释义,避免因读音或释义差异产生误解。
谿峒(xī tú)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高山的峰顶。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为“谷”和“山”,并且共有11个笔画。
谿峒最早出现于《说文解字》,原指山峰,后来引申为高山的峰顶。在繁体字中,谿峒的写法为「谿巆」。
根据《康熙字典》的古汉字写法,谿峒的写法为「谿巆」。它标志着古代汉字中的山峰形象,崇尚自然之美。
例句:
1. 登上谿峒,俯瞰脚下的山谷,景色美不胜收。
2. 谿峒被云雾缭绕,犹如仙境一般。
组词:
1. 谷底(gǔ dǐ):山谷的底部。
2. 峰顶(fēng dǐng):山峰的最高点。
近义词:
高峰(gāo fēng):山的最高点。
山巅(shān diān):山的顶端。
反义词:
山谷(shān gǔ):两山之间的低洼地区。
山脚(shān jiǎo):山的底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