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詞牌名。原為 隋 樂曲名。 隋炀帝 曾制《望江南》八阕。 唐 用為詞調名。初僅單調, 宋 時增雙調。單調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韻。雙調加倍。分前後段。另一變體,前後段各五句二仄韻二平韻,共五十九字。此調異名甚多,初名《謝秋娘》,傳為 李德裕 悼念亡妓 謝秋娘 所作。後因 白居易 有“ 江南 好”及“能不憶 江 南”句,遂名《江南好》或《憶江南》。 劉禹錫 詞有“春去也,多謝 洛城 人”句,因又名《春去也》。 溫庭筠 詞有“梳洗罷,獨倚望江樓”句,遂又名《望江樓》。 皇甫松 詞有“閒夢 江南 梅熟日”,又名《夢江南》、《夢江口》。 李煜 詞作《望江梅》, 丘長春 詞作《望蓬萊》。此外,其它還有《安陽好》、《夢仙遊》、《步虛聲》、《壺山好》、《歸寨北》等異稱。參閱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望江南》、 宋 王灼 《碧雞漫志·詞譜》。
“望江南”這一詞名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作為詞牌名,二是特指具體詞作。以下從詞牌釋義和代表作品兩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起源與别稱
“望江南”原為隋代樂曲名,隋炀帝曾作《望江南》八阕。唐代發展為詞牌,初為單調,宋代增為雙調。其别稱衆多:
格律特點
溫庭筠《望江南·梳洗罷》
蘇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周邦彥《望江南·遊妓散》
“望江南”既是詞牌名,承載了從隋唐至宋代的音樂與文學演變,也通過不同詞人的創作展現了豐富主題——或婉約纏綿,或超然曠達,或凄涼孤寂。其核心常圍繞“望”字展開,借江南風物抒寫人生境遇。
《望江南》這個詞是指向南望,意為觀望江南地區。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望”和“江南”。
拆分部首:望(日部)江(水部)南(陸部)。
望的筆畫數為6畫,江的筆畫數為8畫,南的筆畫數為9畫。
《望江南》源自唐代王之渙的《登鹳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其中“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一句中的“千裡目”即指望江南,形容遠眺江南美景。
《望江南》的繁體寫法與簡體一緻,均為“望江南”。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望江南》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特殊變化。
他站在山頂,望江南,遠眺江水的美麗風景。
望天涯、望眼欲穿、望故鄉、江南風情、江南水鄉等。
觀江南、瞻觀江南。
望北方、望逆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