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離婁下》:“ 晉 之《乘》, 楚 之《檮杌》, 魯 之《春秋》,一也。”《乘》、《檮杌》、《春秋》本為三國之史籍名,後因泛稱史書為“史乘”。 清 趙翼 《題竹初自述文》詩:“将垂史乘芳,更炳金石光。” 清 龔自珍 《上鎮守魯番領隊大臣寶公書》:“我 高宗 皇帝豈樂於窮武以炫史乘哉!”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特歷時既永,史乘無存。”
“史乘”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ǐ shèng,主要用于泛指史書或曆史典籍。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與含義
該詞最早見于《孟子·離婁下》:“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這裡的《乘》《梼杌》《春秋》分别是晉、楚、魯三國的史書名稱,後人因此以“史乘”代指史書,如清代龔自珍曾用“炫史乘”形容曆史記載的輝煌。
引申與用法
讀音辨析
部分資料可能誤注拼音為“shǐ chéng”(如),但根據權威來源(如漢典、百度百科)及古籍引用,正确讀音應為shǐ shèng。
“史乘”源于春秋時期三國史書名稱的統稱,現多用于文學表達,指代正史或曆史記載。使用時需注意讀音及文獻出處的準确性。
《史乘》是指史書和史詩的合稱,是記錄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文獻形式。它包括真實曆史的記錄和通過文學手法虛構的史詩,旨在傳遞曆史的價值觀、思想和教訓。
《史乘》的部首是口(吅),具體回答中的“丿”(撇),“乛”(勹)。
它的總筆畫數為9,具體回答中的“十礻一”。
《史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漢字是曆史悠久的象形文字,當初是用來記錄各種事物和感覺的符號。隨着人類對曆史的關注增加,漢字也逐漸發展出用來記錄曆史的特定符號,即《史乘》。
《史乘》的繁體字為「史藹」。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史乘》的古代寫法是「史蓺」。寫法的演變是漢字發展的重要方面,它反映了社會的變革和文字形式的變化。
人們通過閱讀《史乘》來了解古代的曆史文化。
相關的組詞有:史學、曆史、史家等。
近義詞有:曆史、史書、史詩。
反義詞有:小說、虛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