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筆的意思、檄筆的詳細解釋
檄筆的解釋
猶檄手。 唐 韓愈 《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檄筆無與讓,幕謀職其膺。”
詞語分解
- 檄的解釋 檄 í 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聲讨的文書:“此臣之所謂傳檄而千裡定者也”。檄文。羽檄。檄移(文體名,“檄文”與“移文”的合稱。檄文多用于聲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曉喻或責備)。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
- 筆的解釋 筆 (筆) ǐ 寫字、畫圖的工具:毛筆。鋼筆。鉛筆。筆架。筆膽。 組成漢字的點、橫、直、撇、捺等:筆畫。筆順。筆形。筆道。 用筆寫,寫作的:筆者。代筆。筆耕。筆談。筆誤。筆譯。筆戰。筆名。 寫字、畫畫
網絡擴展解釋
“檄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1.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指擅長撰寫檄文的人或才能,即“猶檄手”。“檄手”意為以撰寫檄文見長的人。
- 構成分析:
- 檄:古代官府用于征召、聲讨的文書(如《韓非子》中提到的“傳檄而千裡定”),後泛指檄文。
- 筆:代指書寫工具或寫作能力,此處引申為撰寫檄文的才能。
2.來源與例證
- 該詞出自唐代韓愈的《送侯參謀赴河中幕》一詩:“檄筆無與讓,幕謀職其膺。”意為侯參謀的檄文寫作能力無人能及,且承擔幕府謀略之職。
3.相關擴展
- 檄文特點:古代檄文多為軍事用途,語言犀利,注重氣勢,如駱賓王《讨武曌檄》即經典之作。
- 近義詞:檄手、文檄(均指擅長檄文寫作的人或才能)。
總結來看,“檄筆”強調在檄文寫作上的專長,常見于古代文學或曆史文獻中,現代使用較少。如需進一步了解檄文實例或韓愈原詩背景,可參考古籍或權威文學解析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檄筆
檄筆,是指用于傳達軍令、動員、宣布政策等具有緊急性的公文或書信。這是一個古老的詞彙,源于中國古代的制度和文化。
拆分部首和筆畫
檄筆的部首為木(mù),檄的筆畫為十二畫(10+2),筆的筆畫為五畫。
來源
檄筆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各諸侯國為了調遣軍隊、布告政策等方便通訊,便創造了這樣一種文字工具。隨着時間的推移,檄筆逐漸發展成為了一種固定格式的公文。
繁體
在繁體字中,檄筆分别寫作檄筆,部首和筆畫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檄的寫法與現在相同。而筆的寫法略有不同,古時候的筆寫作“⺗”。這是因為古代的筆毛較為粗糙,所以字形中的“毛”被簡化為“丨”。
例句
1. 将軍發了一封檄筆,動員全軍對抗敵人。
2. 政府通過檄筆宣布了新的政策,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讨論。
組詞
檄文、檄信、檄文檄字、檄文檄牒
近義詞
檄令、檄命
反義詞
書信、信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