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閑懈怠。 宋 範鎮 《大報天賦》:“道皇極以甚夷,基太平而無外。重茲盈成,罔或遑怠。”
“遑怠”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現代漢語中較少見,常見于讨論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時。需注意其語境多含勸誡意味,提醒不可因安逸而疏忽責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或相關古籍解析。
遑怠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huáng dài,意思是不敢懈怠、不敢怠慢。它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辶(辵),表示走的意思,第二個部首是心,表示心思。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遑怠這個詞來源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在這個故事中,賈生是秦始皇的心腹大臣,他犯了罪被流放到邊遠地區。當他聽說秦始皇的母親去世,想要回去參加喪禮,但是他擔心自己的身份已經被廢黜,回去會被處死。于是,他給秦始皇寫信表達了自己的忠誠和憂慮,信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臣之遑怠,唯恐失時。”用來形容他的心思焦慮,害怕耽擱。
在繁體字中,遑怠的寫法是遑懈。懈字的底部換成了心部,意思是沒有懈怠。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遑怠的等同字是遑懈。
以下是遑怠在句子中的例句:
1. 他工作勤勉,從不敢遑怠。
2. 在考試前夕,她緊張得遑怠。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疑遑、怠慢、耽擱。
遑怠的近義詞有:不敢懈怠、不敢怠慢。
遑怠的反義詞有:敢怠慢、敢懈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