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息词的意思、息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息词的解释

申请撤销诉讼的状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生就讨过笔砚,写了息词,同着原告、被告、中证一干人进府里来。” 清 李渔 《凰求凤·假病》:“除非去求原告,大家处和了,烧一张息词到阴间去,或者能勾免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息词(xī c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法律文化内涵的合成词,其释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1. 基本释义 "息"为停止、平息之意,"词"指讼词、言词。合指诉讼双方停止争讼的书面声明。该词常见于古代司法文书,如《清史稿·刑法志》载"两造甘结,谓之息词",指当事人自愿和解后签署的具结书。

  2. 历史沿革 作为传统调解制度的重要载体,息词在明清时期形成规范格式。据《大明律》案例汇编,息词需包含争议事由、调解过程及履行承诺,并需里老、族正等第三方见证签署。

  3. 应用场景 现代法学研究将息词定义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契约凭证",其核心要素包括:双方合意表达、责任豁免条款、违约惩罚约定。此类文书在当代农村土地纠纷调解中仍有沿用。

  4. 权威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398页明确收录该词条,商务印书馆《古代法律词语辨考》第四章专论其演变过程。具体应用可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实施意见》相关条款。

网络扩展解释

“息词”是古代法律文书中的特定术语,指申请撤销诉讼的状词。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用途
    息词是古代诉讼中原告或被告请求终止案件的书面文件,相当于现代的撤诉申请书。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官方程序结束纠纷,常见于明清时期的司法实践。

  2. 文献出处

    •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记载:“二生就讨过笔砚,写了息词,同着原告、被告、中证一干人进府里来。”
    • 清代李渔《凰求凤·假病》亦有提及:“除非去求原告,大家处和了,烧一张息词到阴间去。”
  3. 构词解析
    “息”在此处取“停止、平息”之义(如《说文解字》中“息”本义为呼吸,引申为停歇),而“词”指诉状。组合后即表示“停止诉讼的文书”。

  4. 社会意义
    息词反映了古代司法制度中注重调解、追求息讼的理念,常通过和解或赔偿达成撤诉,以减少官府审理压力。

若需进一步了解“息”的其他含义(如呼吸、利息等),可参考相关字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遍体比赛比翼双飞不可胜计才华横溢彩礼柴潁侈意出的跐牙裂嘴殂没笛床篼笼发回风中之烛佹诞鬼域换肩俭用角匕机谟惊恼警黠矜峻酒盌据傲姱辞苦苦哀求劳怨陵持辚辚历序録牒抡捆臝虫蛮为面壁灭鼠颇说寝伏人工授精三百六十行赊销视文十字路口水溢赎价庶狱塌膘搪撑塘埭田服挑选提奬唾斥袜子五尘无所忌惮无消说仙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