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謂出嫁婦女,父母雖亡,也得回家省問,以示不絕于宗族。《儀禮·喪服》:“婦人雖在外,必有歸宗。” 鄭玄 注:“父雖卒,猶自歸宗……不自絶於其族類也。”
(2).古時已出嫁的婦女因夫死而回到娘家,或年限女婿(招女婿的一種)回至本家。《詩·邶風·燕燕》“之子于歸,遠送于野” 毛 傳:“歸,歸宗也。” 唐 韓愈 《盧君墓志銘》:“母夫人既終,育幼弟與歸宗之妹,經營勤甚,未暇進仕也。” 元 無名氏 《冤家債主》第三折:“我無兒不使婦,你兩個可也有爺和娘在家裡,不如收拾了一房一卧,各自歸宗去罷。”《元典章·戶部三·籍冊》:“﹝年限女婿﹞歸宗與父兄同家住坐。”
(3).出嗣異姓别支或流落在外的人,還歸本宗。《新唐書·許王素節傳》:“因詔外繼嗣王者皆歸宗。”《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你﹞認定我是你失去的妹子,我認定你是哥哥,兩口同聲當官去告理,一定斷還歸宗。”《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九回:“隻要你果然官做大了,可以呈請歸宗的。”
(4).物歸原主。《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環為舊物,箭亦歸宗。”
(5).猶歸結。 謝覺哉 《三三制的理論與實際》:“一切都歸宗于一點:民主習慣,遵守決議,不以私害公。” 郭沫若 《答教育三問》:“一句話歸宗,讓青年自由自在的發展便是最好的領導。”
“歸宗”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五類解釋:
出嫁女子回娘家省親
婦女因夫亡或招婿年限到期回歸本家
物歸原主
抽象意義上的“歸結”
如今“歸宗”多用于宗族文化或成語中,如“認祖歸宗”表達血緣歸屬,或“萬象歸宗”等哲學表述。其核心内涵始終圍繞“回歸本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