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ince]榠桲,一種喬木及其果實,略似蘋果,果肉酸,可作蜜餞及膠水
亦作“ 榠查 ”。亦作“ 榠樝 ”。果木名。落葉喬木。果實亦名榠楂,味澀,可入藥。《南史·到彥之傳》:“ 王敬則 執榠查,以刀子削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部·榠楂》﹝集解﹞引 蘇頌 曰:“榠楂木、葉、花、實酷類木瓜,但比木瓜大而黃色。辨之惟看蒂間别有重蒂如乳者為木瓜,無此則榠楂也。可以進酒去痰。”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凡百十柿以一榠樝置其中,則紅熟爛如泥而可食。” 宋 王安石 《示安大師》詩:“踞堂俯視何所有,窈窕樛木垂榠樝。”
“榠楂”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榠楂”是薔薇科植物木瓜(學名:Chaenomeles sinensis)的成熟果實,習稱光皮木瓜。拼音存在兩種常見标注:míng zhā 或 míng chá,可能與方言或曆史讀音差異有關。
該詞最早見于《南史》,提及王敬則削榠楂的情節。明代《本草綱目》及宋代《歸田錄》中均有對其形态和用途的詳細描述。
若需進一步了解植物分類或具體藥方,可參考《中國植物志》或中醫藥典籍。
榠楂(míng zhā)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某些果實内部結構類型的形狀。它表示果實内部的種子或果核連着果肉,形狀像心髒一樣。
榠楂的部首是木字旁,表示與木相關的字義。它的筆畫數是16畫。
榠楂這個詞的起源比較模糊。它可能來自于古代民間對某種果實的稱呼,後來被賦予了特定的意義。
榠楂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檰楂。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榠楂在古代很少出現,因此其古字形的寫法不太确定。
1. 這種果實被稱為榠楂,形狀很奇特。
2. 榠楂果實中的種子非常飽滿。
榠楂并沒有與之相關的常用組詞。
榠楂的近義詞可以是果肉種子連結、心形果實。
榠楂的反義詞可以是果肉果核分離、非心形果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