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ince]榠桲,一種喬木及其果實,略似蘋果,果肉酸,可作蜜餞及膠水
亦作“ 榠查 ”。亦作“ 榠樝 ”。果木名。落葉喬木。果實亦名榠楂,味澀,可入藥。《南史·到彥之傳》:“ 王敬則 執榠查,以刀子削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部·榠楂》﹝集解﹞引 蘇頌 曰:“榠楂木、葉、花、實酷類木瓜,但比木瓜大而黃色。辨之惟看蒂間别有重蒂如乳者為木瓜,無此則榠楂也。可以進酒去痰。”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凡百十柿以一榠樝置其中,則紅熟爛如泥而可食。” 宋 王安石 《示安大師》詩:“踞堂俯視何所有,窈窕樛木垂榠樝。”
榠楂(míng zhā)是漢語中一個指代特定植物的名詞,主要具有以下釋義和用法:
基本釋義
榠楂指薔薇科木瓜屬落葉小喬木或灌木,學名Chaenomeles sinensis,其果實形似木瓜,但口感酸澀,多用于藥用或加工。古漢語中亦寫作“榠樝”“冥楂”,《本草綱目》稱其“實似木瓜而酢,可入藥”。
植物學特征
榠楂樹高可達5-10米,葉片橢圓形,邊緣有鋸齒。果實長圓形,表面光滑,成熟時呈黃色,果肉含豐富有機酸與單甯。《中國植物志》将其歸為傳統藥用植物,常栽培于溫帶地區。
藥用與實用價值
其幹燥果實稱“榠楂幹”,可舒筋活絡、和胃化濕。《中藥大辭典》記載,榠楂常與木瓜配伍,用于緩解風濕痹痛或消化不良。民間亦用其果泡酒或制作蜜餞。
文化典故
明代《農政全書》提及榠楂“木可作杖,肌理細膩”,清代地方志中多載其種植于庭院以作觀賞。部分方言區稱其為“酸木瓜”,與食用木瓜(番木瓜)區分。
“榠楂”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榠楂”是薔薇科植物木瓜(學名:Chaenomeles sinensis)的成熟果實,習稱光皮木瓜。拼音存在兩種常見标注:míng zhā 或 míng chá,可能與方言或曆史讀音差異有關。
該詞最早見于《南史》,提及王敬則削榠楂的情節。明代《本草綱目》及宋代《歸田錄》中均有對其形态和用途的詳細描述。
若需進一步了解植物分類或具體藥方,可參考《中國植物志》或中醫藥典籍。
安享謗政寶珠山茶背恩棄義必得禀操充榦翠旍丹雞白犬單徕第三國際東零西落斷契方皇飛觥風書富埒陶白關市薨背後備荒忽胡踹回雲胡拉亂扯魂精吉貝極目遠眺經院籍圖口授心傳快照兩難離宮别館龍華三會率義門濠面色如土鳴璜拈周試晬乾岡潛通輕風秋霖認理散兵善策石泥耍嘴思歸斯顔素事銅魚符蚊聚象形想憶纖殺憲役先意希旨歇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