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五嶺,即 大庾嶺 、 騎田嶺 、 都龐嶺 、 萌渚嶺 、 越城嶺 。 唐 張九齡 《荔枝賦》:“山五嶠兮白雲,江千裡兮青楓。” 清 全祖望 《經史問答·諸史問目答董秉純》:“當 宇文 時,五嶠阻隔,安得 粵 人北仕者。”參閱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溱水》,又《湘水》、《耒水》、《鐘水》。
“五峤”是漢語中一個專有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中國南方的五座山嶺,即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合稱“五嶺”。這五座山脈橫亘于廣東、廣西與湖南、江西交界處,是古代中原與嶺南地區的地理分界線。
詞源與用法
“峤”本義為高而尖的山峰,“五峤”一詞最早見于唐代張九齡的《荔枝賦》:“山五峤兮白雲,江千裡兮青楓”,通過文學描寫展現五嶺的壯麗景觀。清代全祖望的《經史問答》中也曾引用此詞,強調其地理阻隔作用。
地理與文化意義
五嶺不僅是自然屏障,也是曆史上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例如大庾嶺因唐代張九齡主持開鑿梅關古道而成為南北交通要道。
如需進一步了解五嶺的具體位置或曆史作用,可參考權威地理文獻或曆史典籍。
五峤是一個漢字詞彙,意為五座連綿的山峰。根據構造和意義,可以将五峤拆分為兩個部首:山(冖)和且。山是指山峰,且表示連續。它的筆畫數為12畫。
五峤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如《楚辭》、《詩經》等。在這些文獻中,五峤多用來描述連綿的山峰,形象地描繪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
五峤的繁體字為「五嶽」。在繁體字中,「嶽」字由「山」和「玉」組成,意為高大的山峰。
在古代,五峤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早期的字形中,「莊」字在「山」字上方,表示山峰的連綿。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為現在「五峤」的形狀。
1. 遠眺山間五峤,令人心曠神怡。
2. 五峤峰巒起伏,猶如美麗的畫卷。
1. 山峰:高聳入雲的山峰。
2. 峰巒:連綿不斷的山峰。
3. 高峰:最高處的山峰。
1. 山嶽:泛指大山。
2. 山脈:山系中的連續山脈。
3. 山丘:小型而平緩的山地。
平地:相對于山峰而言,指沒有起伏的地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