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言銷聲匿迹。看不到形迹,聽不見聲響。 清 袁枚 《新齊諧·怪弄爆竹自6*焚》:“箧内有 徽州 爆竹數枚,持燈前把玩。良久,燭花飛落,轟然一聲,響如霹靂。此怪唧唧滾地,遂沒不見。心大異之,虞其復來,待至漏盡,竟匿迹銷聲矣。”
(2).猶言銷聲匿迹。謂隱藏起來,不再公開露面。《官場現形記》第二八回:“ 黑八哥 一幹人也勸他,叫他暫時匿迹銷聲,等避過風頭再作道理。” ********* 《新紀6*元》:“勞工階級有了自衛的方法,那些少數掠奪勞工剩餘的強盜,都該匿迹銷聲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匿迹銷聲漢語 快速查詢。
“匿迹銷聲”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為隱藏行蹤或停止公開活動,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意義
“匿”指隱藏,“迹”為蹤迹,“銷”意為消除,“聲”指聲音或名聲。組合後表示隱藏行蹤、消除存在感,形容人或事物不再公開出現或傳播。
近義詞與反義詞
曆史淵源
最早見于宋代孫光憲《北夢瑣言》:“銷聲匿迹,惟恐人知。”
清代《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八回進一步使用:“叫他暫時匿迹銷聲,等避過風頭再作道理。”
語法與結構
屬聯合式成語,中性詞,多作謂語,如:“風波過後,他選擇匿迹銷聲。”
人物行為
形容人主動避開公衆視線,如名人退隱、争議人物躲避輿論。
例句:李大钊在《新紀元》中寫道:“掠奪勞工剩餘的強盜,都該匿迹銷聲了。”
事物狀态
描述現象或信息逐漸消失,如謠言平息、傳統習俗式微。
例句:社交媒體時代,真正“匿迹銷聲”反而成了一種奢侈。
當代語境中,該詞常被賦予積極意義,如主動遠離喧嚣、專注自我提升,如提到“銷聲匿迹是回歸内心甯靜的選擇”。
若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演變或經典用例,可參考《北夢瑣言》《官場現形記》等文獻來源。
“匿迹銷聲”是指隱藏形迹,不聲張,不引人注意,保持低調,不暴露自己的行動或存在。
拆分部首:匚心缶
筆畫:15畫
“匿迹銷聲”這個詞源于中國的古代典籍,《孟子·盡心上》:“國無邊疆,而有迹可求者,則有迹也;有匿露之,有匿迹之。”意思是即使國家沒有明确的邊界,但也會有迹可循找到人的行迹,也會有辦法隱藏自己的行迹。
繁體字為:匿蹟銷聲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說文解字》将其寫作“匿附之谷”,這種寫法暗示了隱藏于谷中。同樣,《廣韻》中将其寫作“匿隱銷聲”,強調了隱匿并消除聲音。
1. 他在市場上經營多年,但一直保持匿迹銷聲的狀态。
2. 這位明星為了避免媒體的騷擾,從事公益活動時總是匿迹銷聲。
匿名、匿藏、銷售、銷毀、聲音、迹象
隱匿、掩藏、隱藏、保密
顯露、暴露、公開、聲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