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話;說空話。《孔叢子·抗志》:“欲報君以善言,恐未合君志,而徒言不聽也。”《隋書·恭帝紀》:“因循仍舊,非曰徒言,所存至公,無為讓德。” 明 葉盛 《水東日記·顧都禦史聲望》:“我知善則當舉,我知不善則當去,我何可徒言哉!”
“徒言”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tú yán,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空話或說空話,通常帶有貶義色彩,強調言辭缺乏實際意義或行動支撐。
基本定義
指空洞的言論或無效的言辭,即僅有言語表達而無實質性内容或後續行動。例如《孔叢子·抗志》中提到:“恐未合君志,而徒言不聽也”,即擔心建議不合心意,反而成為無用的空談。
語境與用法
近義詞與關聯詞
“徒言”不僅描述言語的空洞性,更隱含對缺乏實際行動的否定态度。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常見于文學批評或日常諷刺場景中。
徒言是一個含有貶義色彩的詞語,通常用來形容說話沒有實際行動或價值,隻是空洞無物的空談。徒言可以指代言詞或文字,但都帶有虛浮、浮誇、不切實際的意味。
徒言的拆分部首為彳(走),言(言語),共有5個筆畫。
徒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莊公十九年》中的一句話:“又曰,爾何往而不徒言哉!”意思是“你去了又何故隻是說而沒有行動呢!”這句話中的“徒言”一詞逐漸演變成現在的用法。
徒言的繁體字為「徒言」,保留了原始的意義和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徒言的寫法和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他總是徒言空談,從來沒有付諸實際行動。
- 徒步:指步行,不借助交通工具。 - 徒勞:指付出努力,卻沒有獲得實際結果。 - 徒刑:指被判處的并沒有實際執行的刑罰。
空談、無功、玩忽、無實
切實、實幹、實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