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話;說空話。《孔叢子·抗志》:“欲報君以善言,恐未合君志,而徒言不聽也。”《隋書·恭帝紀》:“因循仍舊,非曰徒言,所存至公,無為讓德。” 明 葉盛 《水東日記·顧都禦史聲望》:“我知善則當舉,我知不善則當去,我何可徒言哉!”
“徒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其含義可從以下權威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解釋:
一、核心釋義:空話,無實際作用或效果的言論
指沒有實際行動作為支撐,或者無法實現、不被采納的空泛言論。
來源依據: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第3卷第101頁明确将“徒言”釋為“空話;虛說”。例如古文中“徒言無益”即指“空談沒有益處”。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1472頁亦收錄此義,強調其“僅停留在口頭,無實效”的特點。
二、引申義:虛妄不實的言論或承諾
在特定語境下可指虛假、不可信的言辭。
來源依據:
《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第1253頁引《後漢書·朱浮傳》“豈徒言之而已哉”,注“徒言”為“虛辭”,即不切實際的言辭。
《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第102頁指出,“徒”有“空、虛”義,“徒言”即“空話”,常含貶義。
三、古籍用例佐證
《荀子·正名》中“無稽之言,不見之行……君子不貴也”,雖未直用“徒言”,但“無稽之言”即其近義,體現對空談的批判。
來源依據:
曆代注釋如清代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對此句的疏證,可輔助理解“徒言”的語義背景。
綜合結論
“徒言”的核心語義聚焦于言語的無效性與空洞性,強調其缺乏實踐支撐或真實價值。其權威釋義可追溯至《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經典辭書,并通過《後漢書》《荀子》等典籍用例印證其曆史語用。
“徒言”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tú yán,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空話或說空話,通常帶有貶義色彩,強調言辭缺乏實際意義或行動支撐。
基本定義
指空洞的言論或無效的言辭,即僅有言語表達而無實質性内容或後續行動。例如《孔叢子·抗志》中提到:“恐未合君志,而徒言不聽也”,即擔心建議不合心意,反而成為無用的空談。
語境與用法
近義詞與關聯詞
“徒言”不僅描述言語的空洞性,更隱含對缺乏實際行動的否定态度。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常見于文學批評或日常諷刺場景中。
白描闆檐裱法璧除鼈裙剗惡鋤奸成龍配套地質年代笃深梵誦分巡附隸幹位诰授瓜剖豆分阖界澒濛洹水混羼豁邊匠軍家院激肅計賺苦苦孜孜來由老湫連捷領解領外六铢錢麻木不仁面繳淼茫摸索蹑虛女大難留派仗配套平地起家寝飯青荼青油舫诠才末學撒賴篩羅上書社會保險述詠私诃國隧道天術脫逸崴磈微班烏匼無夷現代化掀然膝蓋骨